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认为其本为脾肾亏虚,标则因病人体质、病情轻重分为风湿热痹、痰浊痹阻、气血亏虚、肝肾亏虚等证型。"动-定序贯八法"理论是范冠杰教授基于消渴病中医临床诊治经验,强调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核心病机的动态把握,故认为痛风的临床诊治应以连续、动态、发展的思路看待本病,随证治之。根据"动-定序贯"理论,范冠杰教授治疗痛风时以清热解毒、通利关节为基本方法,相应的药串为:土茯苓、土贝母、蚕沙、百合,其中重用百合,以起养阴清热止痛之效。在运用"动-定序贯八法"理论治疗痛风的过程中,发现百合除具有清热润肺、安神之功效外,还具有止通身疼痛之功效,且在痛风病的治疗上其止痛作用有着较为突出的临床疗效,故而,本文运用"动-定序贯八法"理论对百合药性进行回顾梳理,发现百合在《新修本草》中首次出现"通身疼痛",宋元时期的《证类本草》、《汤液本草》,明代《本草蒙筌》、《神农本草经疏》都有对百合治疗通身疼痛的药性解释。但是到了清代,则只有《本草新编》中仍延续了百合治疗遍身疼痛的药性,其余的本草书籍多集中在记录百合补益心肺,益气补中,安神等方面。参考古代医家对通风病因病机的分析及对百合药性的解释,结合"动-定序贯八法"理论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可以看出痛风患者多为脾胃之气受损,气机升降失常,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肺,肺气亏虚,不能行阳明燥金敛降之功,则气、血、津液代谢失常。所以痛风涉及肺、脾、胃、肾等多脏。故而,在治疗痛风时,取百合土金之气,入手太阴肺经,清热润肺,恢复阳明燥金敛降之力,以助气血津液正常输布运行,又取其入阳明经以清阳明之热,除通身疼痛之效。可谓一药多用。从对百合药效的重新认识和痛风的治疗中可知,对药物的药性和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都是在不断在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用"动-定"的观念去理解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用"动-定"的观点去看待疾病。既要扩展思维,不拘泥于古法,即保持"动"的观念;又要注意到其在发展过程中一致,规律的方面,即寻找其"定"的特性,从而才可全面的认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