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拥有物质财富的重要性,给青少年带来低自尊、焦虑、抑郁等不良影响。诸多研究发现,同伴拒绝/排斥对青少年物质主义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领域功能模型,本研究假设社交疏离—定义为人际疏离、回避、孤独等不良状况—可预测青少年物质主义。究其潜在机制,问题性手机使用可能具有中介作用:社交疏离会增加问题性手机使用倾向,个体遭遇拒绝/排斥后会通过使用手机来补偿,以此降低孤独感、增加联结感;手机使用可正向预测物质主义水平,而问题性手机使用会加剧这种影响。此外,这种影响可能存在个体差异:购物类手机应用的使用,会进一步加剧问题性手机使用对物质主义的影响;物质主义总是和购物密切相关。方法:选取北京市顺义十三中(n=175)与北京五十中(n=305)中学生(Mage=14.04±1.55; 194男)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群体施测,完成自我报告的纸质问卷:前测T1社交疏离与人口学变量,半年后后测T2问题性手机使用、物质主义与手机应用的使用情况;使用Mplus分析数据。结果:(1)直接效应模型拟合良好,T1社交疏离正向预测T2物质主义(β=0.39, p <0.001)。(2)间接效应模型拟合亦良好,T1社交疏离正向预测T2问题性手机使用(β=0.37, p <0.001)与物质主义(β=0.25, p <0.001),且问题性手机使用正向预测物质主义(β=0.43, p <0.001):问题性手机使用中介作用显著(Effect=0.16, p <0.001)。(3) Wald卡方检验发现,问题性手机使用→物质主义的系数差异显著(χ~2=6.06, p=0.01):相比于不浏览购物类应用(β=0.31, p <0.001),浏览的个体系数更高(β=0.64, p <0.001);即,浏览购物类应用会加剧问题性手机使用对物质主义的影响。讨论:本研究为纵向研究,相比于横断研究具有因果性推论的优势;本研究验证了自我决定理论"需要受挫后追求物质作为替代"的理论观点,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部机制与个体差异。然而,T1、T2并未测量所有变量,可能会影响结果的推广性;未来研究可关注社交疏离与物质主义的双边关系,如物质主义对社交疏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