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一些问题的思考

来源 :2010年湖南省地质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sc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的《固体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国家标准,颁布已达十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采矿许可证制度的全面推广,通过目前开展的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暴露了这部标准许多缺陷和严重滞后,本文就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进行探讨,种种情况表明,现行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虽然与国际接轨了,却与我国的矿业市场经济脱节了。因此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迫在眉睫。
其他文献
常德—安仁断裂带不但是一条控制中国东部特殊诱发性地震带的构造,也是制约湖南省地震北西向有序分布的地质构造.在华南地块东、西两侧的印度板块、西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推挤碰撞的北西—南东挤压作用下,华南地块向南东运动,并起着线性传递作用,地壳内或深部存在"静态"应力应变调整运动,均可引起局部构造活动引发地震效应.常德—安仁断裂带控制着湖南岩浆岩体、地形地貌形态,特别是在华南地块的主导就力作用
通过对湖南省桂阳县大宝上-石听下多金属矿基本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的综合研究,查明多金属矿化主要产于大义山花岗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中.本文阐述了矿体分布与定位规律,分析了赋多金属矿花岗岩特征、断裂构造、褶皱和岩体构造对矿体形成、演化与就位的制约关系.认为成矿作用主要与中侏罗世-晓侏罗世的花岗质岩浆活动相关,并探讨了大义山岩体和多金属矿成岩成矿机制及该多金属矿的找矿方向.
本文初步指出了重力场(结合磁异常)反映的主要控岩、控矿因素;通过编制重力异常与已知矿点的分布关系图,阐明重力场与矿产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地质-物化探综合信息对找矿远景区进行了划分,圈定Ⅰ级找矿远景区3个,Ⅱ级找矿远景区2个。
金竹山矿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为测水组下段,含煤七层,测水组下段形成于碎屑滨岸障壁-泻湖体系中,沉积环境主要为有潮坪、泻湖、障壁砂坝,成煤的泥炭沼泽主要由泻湖或潮坪演化而来.
矿床成矿深度的测算是矿床实际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吕古贤针对传统的估算成矿深度方法忽略了岩石在成岩成矿过程中所受到的古地应力的缺陷而提出构造应力校正测算法,即是在恢复变形岩石构造应力状态的基础上,先从成岩成矿总静水压力中消除其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值部分,再测算上覆岩石厚度的新方法.该方法在测算过程中注重通过显微构造研究对岩石所受构造应力及其引起的构造变形大小的估算,通过显微构造研究来校正其测算的成矿深
临澧凹陷为第四纪洞庭盆地西部的一个南北向次级构造单元,居于武陵隆起和太阳山隆起之间.前人已通过地貌、沉积和构造特征重塑了凹陷第四纪地质演化过程.本文研究探讨了临澧凹陷水系特征以及凹陷北部ZK257孔重矿物特征的构造-环境成因,从而进一步为第四纪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了约束.中更新世中期和中后期临澧凹陷处于断陷阶段,凹陷北段为相对封闭的南北向小湖盆,两侧山麓形成EW向水系;南段为相对开放的河流环境,凹陷东
岩溶地区的地表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特别发育的地段,或岩溶化断裂带构成的地下水集中径流带上.岩溶大泉实际上是地下水集中径流带在排泄区的天然露头.为预测这类塌陷,本文对地下水集中径流带形成条件与识别标志,塌陷形成的作用力及水动力条件、产生地表塌陷的必要条件,以及塌陷与重塌陷的防治方法进行了讨论.
为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矿山地质灾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日趋重视,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资金投入越来越大.在工程设计管理中如何做到"财尽其能,物尽其用,功尽其佳".本文作者结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在组织实施阶段工程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矿山地质环境工程设计,建立和形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优化设计运行机制,加快设计监管工作的推广和运行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是地质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是评枯矿山开采对水资源环境、土石资源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影响,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为辅,结合有关的评价标准论证矿山开采对水资源环境、土石资源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影响,并且通过评估实例,对评估方法进行了佐证。
由于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灾害损毁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每年都会损失很多耕地,有些甚至是优质耕地.通过对我国近几年来耕地减少的变化规律分析,发现其减少发生了重大结构变化.因此,提出控制耕地减少的对策,包括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外延增长,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转变观念,寻求新途径,谨慎农业结构调整,节约耕地,加强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对控制我国未来耕地减少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