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研究QCC在提高脑血管造影患者有效固定率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通过分析脑血管造影患者有效固定的影响因素,实施QCC来改进脑血管造影患者有效固定的各个环节,制定患者躁动评估表、实施规范约束方式、自制脑部约束枕等,对QCC实施前后我院脑血管造影患者有效固定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有效固定率由实施前的46%提升到实施后的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QCC在提高脑血管造影患者有效
【出 处】
: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QCC在提高脑血管造影患者有效固定率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通过分析脑血管造影患者有效固定的影响因素,实施QCC来改进脑血管造影患者有效固定的各个环节,制定患者躁动评估表、实施规范约束方式、自制脑部约束枕等,对QCC实施前后我院脑血管造影患者有效固定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有效固定率由实施前的46%提升到实施后的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QCC在提高脑血管造影患者有效固定率中的研究和实践,提高了高脑血管造影患者有效固定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为介入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也能让临床护理工作流程的合理化。
其他文献
目的 患者接受影像学检查时,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结果、检查环境、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有所预期,同时放射科护理人员配备严重短缺、接诊患者压力巨大,这些都是放射诊断科的护理安全隐患。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影像学检查患者现存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对策,以期降低这些安全隐患。 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2月份接受影像学检查的200例患者,研究分析检查过程中发生的护理失误行为及原因。 结果 200例医
探讨 现代或未来影像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方法 就影像技术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影像技术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技患关系、工作关系、自身形象、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 结论 现代或未来影像技术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目的 探讨胎儿肺囊性腺瘤样畸形及胎儿肺隔离症的MRI表现特征,提高胎儿肺囊性腺瘤样畸形及胎儿肺隔离症的产前诊断准确率。 方法 对85例超声怀疑胎儿肺囊性腺瘤样畸形或肺隔离症的孕妇行产前胎儿MRI检查,孕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选择头先进,腹部采用相控阵体表线圈覆盖。由于胎儿在母体内不断变化位置,所以扫描时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对胎儿腹部行矢、冠、轴三方位扫描,扫描过程中以前一次所采集的图像作为后一次扫描的
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一组可广泛侵犯多个系统和器官的疾病,它包括骨嗜酸性肉芽肿,勒-雪(Letterer-Siwe)病和韩-薛-柯(Hand-Schüller-Christian)病。其病理特征是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本文收集了1997年5月至2008年12月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皮疹压片和病理活检证实的11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MRI征象.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3-1-4至2014-8-28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MRI特征及其相应病理表现. 结果 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3~72岁,平均53.25岁.临床表现均为乳房肿块.术后病理均为乳腺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4例患者,病变位于外上象限者3例、下象限者1例.肿块最大径为6.6 cm,最小为1.7cm.本组4例乳腺神经内分
目的 分析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在CT中的影像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 方法 对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0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30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7病理证实为胰岛细胞瘤患者4例边界清楚,3例边界不清,16例病理证实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均表现为边界不清,7例病理证实为神经内分泌肿瘤G3期患者均表现为边界不清;平扫病变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低剂量(低千伏及低浓度对比剂威视派克)在头部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评价. 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6月进行头颈CTA联合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双低组和正常组各30例,双低组采用管电压80kVp对比剂为(威视派克,GE)270mgl/ml;正常组采用120kVp管电压,对比剂为(碘海醇,扬子江)350mgl/ml.对两组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析.
目的 探讨足底滑膜肉瘤的MRI及超声影像学特征.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并经病理、穿刺证实的9例发生于足底的滑膜肉瘤患者. MRI检查 患者检查仪器采用GE 1.5 T磁共振扫描仪以及意大利百胜关节专用核磁共振仪,9例患者全部行常规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其中4例加扫个体化定位扫描;6例患者行Gd-DTPA强化扫描,体重剂量为0.1mmol/kg;由两名高级职称放射科医师对所得扫描图像及
目的 探讨薄层CT扫描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通过分析35例颅底骨折患者常规CT及薄层CT扫描结果. 结果 本组患者均有颅底骨折的临床征象.薄层CT能清晰显示颅底骨折线、颅内积气及窦腔积液,常规CT未见明显颅底骨折线,仅见颅内积气及窦腔积液,8例薄层CT扫描阴性患者排除颅底骨折诊断. 结论 薄层CT扫描能为颅底骨折提供客观的诊断和鉴别依据,骨折线显示优于常规CT.
目的 确定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常见责任血管,评估MRA及颈部多普勒超声在病因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研究组纳入36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对照组纳入27名无眩晕主诉的普通脑血管病患者.汇总年龄、性别、脑血管危险因素及颈部血管的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依据MRA原始图及MIP图,两名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估颅内血管的形态学异常.比较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超声及MRA血管异常的组间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