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华南浙闽地区广泛分布燕山晚期花岗岩,许多学者对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出了很多模型,其中一种观点是俯冲大洋板块引起岩石圈多期次伸展减薄。有些学者总结了华南内陆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与岩石圈伸展的密切关系,并初步划分出164-153Ma、146-136 Ma、129-122 Ma、109-101 Ma和97-87 Ma等五次岩石圈伸展期的花岗岩侵位事件。但是,华南不同期次岩石圈伸展引起的岩浆效应在空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出 处】
:
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浙闽地区广泛分布燕山晚期花岗岩,许多学者对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出了很多模型,其中一种观点是俯冲大洋板块引起岩石圈多期次伸展减薄。有些学者总结了华南内陆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与岩石圈伸展的密切关系,并初步划分出164-153Ma、146-136 Ma、129-122 Ma、109-101 Ma和97-87 Ma等五次岩石圈伸展期的花岗岩侵位事件。但是,华南不同期次岩石圈伸展引起的岩浆效应在空间上有所不同,如125Ma左右以来的花岗岩和中酸性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武夷山以东的浙闽地区,但在以西地区分布很少。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华北克拉通的发展演化经历了太古宙-古元古宙的基底形成阶段、中元古-三叠纪盖层稳定发展阶段和中-新代活化减薄破坏等三个阶段。对于华北克拉通基底的形成过程还存在不同认识,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该克拉通在古太古宙就已形成陆核,其后大小不等的陆块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规模的拼接,最后经吕梁运动形成统一的华北克拉通基底。但对吕梁运动的起止时间至今尚未界定。赵国春等提出华北克拉通基底由东部地块、西部地块和中
@@华北克拉通南缘碱性岩浆活动十分发育,活动时间跨越古元古代至中生代。在已研究过的七个岩区十五个岩体中,形成于古中元古代的岩体有五个,眼窑寨岩体在空间上位于中间部位。眼窑寨碱性正长岩体是在古中元古代熊耳期岩浆侵入-火山喷发活动晚期向碱性演化时形成的,它的年龄对熊耳群火山岩系的上限年龄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弧陆碰撞带是大陆地壳增生和再造的重要区域,携带了大量新生和古老地壳再造的重要信息,在弧陆碰撞带内部,往往产出有大面积浅变质沉积地层,对此类沉积地层的物质来源、沉积和变质时间一直是碰撞造山带研究的难题,而解决这些难题将有助于理解弧陆碰撞造山过程以及有关的地壳生长和再造机制,作为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之间的拼接带,江南造山带长期以来一直广受关注。
@@随着Rodinia超大陆重建的进一步研究和华南超级地幔柱的提出,华南新元古代岩浆岩成为了地质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华南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岩浆岩主要集中于830-740Ma,在扬子板块主要分布在板块的周围以及内部的黄陵地区。对于这些岩浆岩的成因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主要有三种成因模式:(1)地幔柱,裂谷模型;(2)板片一岛弧模型;(3)板块一裂谷模型。
@@冀北“红旗营子群”最早由河北省地质局区测队于1959年建立,命名于冀西北的崇礼县红旗营子村的一套变质地层,时代隶属太古宙。1964年,张家口综合地质大队在赤城地区将这套地层自下而上分为红旗营子组和白花沟组。1970年,河北省地质局区测队经龙关幅1/20万区测工作,认为“崇礼群”与“红旗营子群”之间的不整合关系实为一大型断裂接触带,遂将“红旗营子群”改称为红旗营子组。1989年,河北省地矿局地质
@@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东部陆块,沿着华北中部造山带拼贴,于早元古代形成了华北克拉通稳定基底(Zhao et a1.,1998,2005)。前人通过变质作用年代学研究,论证了中部带造山时代为1.8 Ga±,但此前的定年研究主要集中于中部造山带北段。
@@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铁矿类型,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铁矿类型,其特点是规模大、易开采、易选矿,在我国的矿产业中具有龙头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条带状铁矿重要发育区之一,华北的条带状铁矿最为丰富,既可形成在绿岩带,也发育在高级变质区,在理论与资源两个方面都引起世界同行的广泛注意。前寒武纪条带状铁矿储量最大,占世界铁矿储量和富铁矿储量的60-70%。国际上前寒武纪条带状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澳
@@鄂西黄陵变辉长岩中发育蠕虫状紫苏辉石一磁铁矿后成合晶。其矿物特征是浑圆状橄榄石外围形成内外两个反应边:(l)内反应边又可分为两层,靠近橄榄石的一层是交生在一起的蠕虫状紫苏辉石一磁铁矿后成合晶,离橄榄石较远的一层由不含磁铁矿的紫苏辉石组成,与合晶中的紫苏辉石相比粒度要粗;(2)外反应边由黄褐色普通角闪石构成,与具熔蚀结构的斜长石毗连。有关蠕虫状辉石一磁铁矿后成合晶的成因,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迥异。
@@磁铁矿(Mt)与钙铁辉石(Hd)从富钙铁的橄榄石[铁橄榄石(Fa)与钙铁橄榄石(Kst),或其固态溶液]中出溶或与之共生的现象已被发现于许多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如超高压变质岩、地幔橄榄岩、侵入石炭纪火山地层的辉长岩、第三纪铁镁质浅层侵入体、碱性—过碱性侵入体、陨石与行星、历史遗留的熔渣及燃烧过的煤层残余废料堆等。尽管相关的矿物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甚为广泛,针对上述出溶或共生现象的相平衡研究却
@@对盆地成岩过程及演化规律的研究现已成为盆地分析关注的主要内容。由于对成岩作用的控制因素的复杂性,从而加大了对其研究的难度。笔者试图通过研究成岩黏土矿物的特征来讨论成岩演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泥岩和页岩的研究己证明岩石埋藏的深度是制约黏土矿物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黏土矿物真实地记录了沉积岩所经历的成岩作用和热事件,因此,可用来示踪成岩的过程。如果是含油气的盆地,还可用来示踪油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