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条件下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安全管理探讨

来源 :2019互联网安全与治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ows2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开的一部分.5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具有高速的数据传输、起低的延迟和廉价的成本等特点,必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得到广泛应用.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不再是梦想,互联网将会变得更加开放,同时也会面临更多的网络安全管理问题.文章对5G条件下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安全管理进行了探讨、研发使用先进的电信网络技术,做到技术管网,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网,培养高素质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做到以人管网,持续开展互联网安全周活动,做到全民护网,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做到定期净网。
其他文献
公民个人信息作为公民的隐私权一直都备受人们的关注,法律能否有效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客体进行辩析,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类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分类例举,探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约束,归纳存在的原因,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和预防.
为解决图片隐写术在网络空间安全中的应用检测问题,文章对隐写术进行了介绍,包括隐写术的基本分类、安全指标和分析方法,着重介绍了图片隐写的几种常见方法以及针对这几种方法的隐写分析测试手段.通过实验分析和测试,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对隐写信息进行提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快速应用,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其中,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络水军"已经成为网络安全的最大公害.因此,打击治理"网络水军"犯罪:必须堵源截流,切断"网络水军"违法犯罪的源头;必须重典治乱,完善打击"网络水军"犯罪的法律法规;必须协同作战,强化打击"网络水军"的机制建设;必须重拳出击,加大打击"网络水军"犯罪的力度.只有全社会共同维护互联网的安全秩序,才能让网络空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在推动并加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各种金融风险也不断暴露.文章简要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梳理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在信息内容安全方面面临的风险,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黑灰产业链环节与主要技术,从监管部门、从业机构、网络安全企业等主体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随着网络空间安全重要性的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研究与应用得到很大的关注,而数据又是态势感知的基础,态势要素由具体的数据体现,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态势评估的效果.文章介绍了数据质量评价的概念和内涵,重点对当前主要的评价方法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数据质量的评价实例.最后的结论表明,数据质量评价能够指导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数据采集的需求,有助于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的提升.
为了应对IPTV日益严峻的网络信息安全形势,需要建立从节目源到用户终端机顶盒的"五位一体"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本文从内容源、平台层、网络层、CDN层、终端层5个方面构建IPTV全流程、全链条的安全防护体系,从而实现主机底层至业务层贯穿承载网络的全方位、端到端的安全防护能力。本文开发了适用于自身业务需求的安全系统架构、安全产品的集中管理和联动机制,制定了配套的安全管理流程,对IPTV平台的整体安全
地址信息脱敏是指对真实的用户地址信息进行特殊处理,以达到保护用户隐私不被恶意攻击者非法获取的目的.文章首次提出一种基于高斯随机数的电力用户地址信息脱敏方法,能有效提高电力用户地址信息脱敏后的真实性且不改变电力用户的地域分布,对测试开发及涉及位直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具有积极意义.
浏览器扩展应用在方便用户使用的同时也产生隐私泄露的风险.常见的隐私泄露检测方法是检测是否存在隐私数据的传输.然而,传输隐私数据并不一定意味着隐私泄露,非用户意图的传输才会导致隐私泄露.为了判断用户传输意图,文章建立了扩展应用隐私模型.首先对中文扩展应用进行分类,然后在预处理阶段确定每个扩展应用允许传输的隐私数据,通过插桩Chromium浏览器记录网络流量,在网络流量中检测是否存在隐私数据泄露.为了
为进一步加深对于物联网安全的认识,深入理解物联网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新要求,文章对物联网安全框架及等保测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和研究.首先,通过对物联网基本架构和安全威胁的分析,对物联网安全总体框架和主流安全防护策略进行了梳理介绍;其次,结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体系对于物联网安全的基本要求和测评要求,对物联网场景下的安全测评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针对如何进一步提升物联网安全测评能力和水平,给出
随着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国家标准的颁布,等级保护2.0时代正式来临.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规范中强化了可信计算技术使用的要求,从一级到四级系统均加了可信验证要求.文章概述可信计算技术体系和发展,以可信性测评作为切入点,介绍相关实践工作,并针对可信性测评的挑战和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包括加快推进可信性测评标准的出台,加快推进可信产品测评工具的研发,加快可信产品测评经验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