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水上粮仓这种古朴精妙的粮食仓储设施,既是苗族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又是针对当地历史、地域、气候、自然生态等因素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中华农耕文明在粮仓建筑类型上的独特反映.文章通过对水上粮仓的实地考察调研、田野测绘、当地居民口述史记录与整理等工作,系统梳理了水上粮仓的空间分布关系、建筑类型特征、构造处理方式、粮仓日常使用等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系统研究中国水上粮仓这一独特的建筑类型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同时
【机 构】
: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系 郑州、450001
【出 处】
:
面向空间再生的保护技术——建成遗产保护技术研讨会20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上粮仓这种古朴精妙的粮食仓储设施,既是苗族农耕文化的重要标志,又是针对当地历史、地域、气候、自然生态等因素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中华农耕文明在粮仓建筑类型上的独特反映.文章通过对水上粮仓的实地考察调研、田野测绘、当地居民口述史记录与整理等工作,系统梳理了水上粮仓的空间分布关系、建筑类型特征、构造处理方式、粮仓日常使用等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系统研究中国水上粮仓这一独特的建筑类型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同时将水上粮仓作为建成遗产,以“原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为原则,针对其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探讨了具体的保护策略与方法,建立协调水上粮仓保护与发展的管理机制.
其他文献
泉州地区的红砖古厝受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其建筑外部的镜面墙更是集装饰和施工技术于一体的绝佳作品,承载着古人对建构理念的表达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文章以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古建筑群的修缮施工为契机,通过对建筑主体的实地测量、数据分析以及对修缮工程的跟踪记录,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镜面墙的类型和砌筑工艺进行分析,探讨闽南民居墙体施工技术与人文精神
随着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工艺传承越来越受到建筑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传统古村落成为研究的重点.目前,北方地区特别是太行山区现存的传统古村落,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闭塞却未得到足够重视,大梁江古村落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因此,本文以身处太行腹地的大梁江聚落为例,通过对聚落整体布局、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遗存的营建特色分析,挖掘其形成因制、文脉传承和保护价值,从而针对目前大梁江聚落现状和问题,提出保护措施.希望通过对
历史街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有部分整体保留价值较低的历史建筑往往面临一个难题,即如何在其结构与功能的更新的需求下保存建筑有价值的部分并延续建筑环境原有的历史风貌.本文以上海某砖木结构体系的历史建筑为例,详细分析了创新思维的指引下,针对历史街区中部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改造,如何采用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在内部结构进行改造的要求下保存并修缮历史建筑外墙,对外墙脆弱的表皮问题提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取得良好的社会
从风土建筑迁建重构项目实践操作的角度,作者原创性地解决上海世博民居文化区项目风土建筑重建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性、改造利用过程中的构造问题和解决风土建筑维修与验收标准等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对于探索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风土建成遗产的存续与更新之道有一定借鉴价值.
建成遗产保护的主要目的是真实、完整地保存其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传统工艺技术是建成遗产真实性信息来源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可行的条件下,应对延续不断的传统技术和做法予以应有的尊重.然而基于遗存的真实性以及永续保存的需要,新的技术手段在许多情况下是必须的.建成遗产保护中的技术选择,应是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真实性、完整性要素的识别、永续保存的需求,并在审慎的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之上而做出的.文章以中意合作背景
近代西方建造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中国传统屋架构造方式.本文以南京金陵制造局机器大厂与中央大学工艺实习场两栋历史建筑的木构三角屋架作为研究对象,创建了相关BIM模型,对两栋建筑屋架结构构造的异同进行探讨比较,深入分析其技术路径变化的背景和结构选用逻辑.
传统村落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不仅仅承载着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还承载着原生人群的生产和生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居环境实体.窑掌村选址因山就势,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具有独特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是晋东南太行山沟壑区聚落的代表.但是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普遍面临着建筑遗存保护状况差、空心化严重、基础设施不完善、思想意识落后等实际问题.综合来说,当前传统村
本文试图从木瓦,这种不起眼的建筑元素为切入点,从分析福斯特“未来屋”大量运用手工木瓦这一个案中,进一步探索了木瓦这一传统建筑遗产的前世今生和当今木瓦的历史价值,以及福斯特如何将手工木瓦转化为有意为之的再生典范,浅述了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民居和中国大凉山彝族瓦板房的共同溯源、演变及当今不同的发展趋向,介绍了瑞士木瓦保护之路及《木瓦工宪章》对木瓦保护的重要作用,简述了瑞士传统木瓦如何度过困境,将木瓦手工艺
绥远城将军衙署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内,是清王朝为巩固对漠南、漠北蒙古地区政治、经济统治而敕建的,见证了清代对蒙古地区统治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对整修过后的将军衙署进行分析,整修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功能的调整、院落组织的完备以及彩画等方面,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解读衙署的遗产功能.绥远城将军衙署的整修工作从空间、城市等方面出发,为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借鉴.
汉润里以其独特的肌理和便利的交通知名度较高,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迸发成长,吸取着中西文化的精华,形成特定时期的历史需求下构建出独特的“内居住,外商业”为一体的里分构架.本文将从里分空间的层次梳理、里分建筑的更新表现、里分文化的历史续写等方面,在对汉润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更新策略与功能定位,寻找旧里分建筑和新功能之间的关联,使汉润里这个具有的百多年中西交融的开放与包容性的老社区遗产得以延续与新生,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