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准确掌握黄河河南段渔业水环境状况,开展水质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为渔业资源与生物多样性评价及增殖养护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黄河河南段干流设置9个断面22个采样点,于2013年5月、8月、10月、2014年3月采集水样.以所测水质参数为基础,运用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黄河干流河南段渔业环境水质时空变化.研究表明:(1)干流综合污染指数Ⅰ值为1.14,其水质级别为“重污染”,综合污染指数Ⅰ值大于1.00的
【机 构】
: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河南郑州450044
【出 处】
:
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6年度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准确掌握黄河河南段渔业水环境状况,开展水质季节变化特征研究,为渔业资源与生物多样性评价及增殖养护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黄河河南段干流设置9个断面22个采样点,于2013年5月、8月、10月、2014年3月采集水样.以所测水质参数为基础,运用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黄河干流河南段渔业环境水质时空变化.研究表明:(1)干流综合污染指数Ⅰ值为1.14,其水质级别为“重污染”,综合污染指数Ⅰ值大于1.00的断面4个,分别为三门峡中、三门峡上、三门峡下、开封柳园口,小于1.00的断面三个,分别为小浪底上、小浪底下和小浪底中,整个干流水质呈现两头差,中间好的形式;(2)干流综合污染指数Ⅰ值平均从高到低分别为8月、3月、5月、11月;(3)干流分类污染物指数Q值大于1.00的参数为总氮(5.22)、非离子氨(1.94).结论 (1)干流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非离子氨;(2)小浪底水库三个断面较干流其他断面水质四季变动范围最小,水质明显高于其他断面,是黄河干流河南段中鱼类最佳栖息地.(3)黄河泥沙对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属类吸附沉积作用明显;(4)黄河干流河南段5月及1 1月水质级别为中污染,较为适合鱼类育肥及繁殖.(5)加强对三门峡中附近入黄河的涧河(灵宝境内)污染进行治理.
其他文献
根据2012年1月-2012年11在广西白龙半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了该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位特征,四个季节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36种,其中,软体类58种(42.65%),多毛类44种(32.35%),甲壳类26种(19.12%),其他类8种(5.88);以优势度Y≥0.02进行优势种的划分,共得到20种优势种;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范围为0.112-2.684,珠带拟蟹守螺Cer
为探明工程建设后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利用底层拖网资料和环境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等级聚类、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春、秋季共发现17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隶属5目10科14属,十足目种类占绝对优势,其比率为76.5%,其中以长臂虾科和梭子蟹科占优,比率分别为29.4%和17.6%.春季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Pal
运用SPSS对福建东山湾2012年11月采集的12个调查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Zn、Pb、Cd、Cr)的分布进行聚类分析,并对重金属之间及与硫化物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聚类结果显示:东山湾可以分为3个区,一区(0.931~1.201 μmol/g)重金属含量最高,主要分布于漳江口、与诏安湾连接的八尺门海峡水道口和东山湾湾口,表明东山湾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周边径流,含量分布上与地形和潮
渤海是一个半封闭的陆架边缘海,水体交换能力较弱,受多条河流入海影响,污染日趋加重.根据区域特征,于2013年5月对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Zn、Pb、Cd、Hg、As的含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来源,利用污染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污染和风险分析.结果 表明: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低,大部分测站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
本文在2006年和2013年夏季(8月)2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样品基础上,运用相似性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口缺氧区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包括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等),探讨长江口缺氧区及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结果 表明长江口缺氧区及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由多毛类(Polychaetes)、甲壳类(Crustaceans)、软体类(Molluscs)和棘皮类(Ech
为了研究吕泗渔场近岸海域蟹类时空分布与渔场环境因子的关系特征,利用2010年5月(春季)和2010年9月(秋季)在吕泗渔场近岸苏北浅滩如东沿岸海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获取的资料,运用扫海面积法分析蟹类的资源密度,从蟹类的种类组成、资源密度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特征、优势种的时空分布及渔场环境因子分析不同方面,探讨吕泗渔场近岸海域渔场环境特征对的蟹类资源密度季节及分布的影响,以探讨渔场渔汛季节,渔场形成机理
根据2016年冬季在胶州湾全海域开展的1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6种,其中环节动物32种,占总种数的48.5%;节肢动物17种,占总种数的25.8%;软体动物9种,占总种数的13.6%;棘皮动物3种,占总种数的4.5%;脊索动物2种,纽形动物、
根据2011-2012年春季北仑河口、九龙江口、瓯江口、长江口和灌河口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不同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H),物种更替率(R)和群落相似系数(S)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河口之间浮游动物群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河口之间浮游动物的物种更替率与纬度差(两河口所处纬度的差值,ΔN)呈正相关关系(R=0.026ΔN+0.608,p=0.002);群落相似系数与纬度差呈负相
;在2015年夏季和冬季开展了南海北部海域不同粒级浮游动物碳和氮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按照浮游动物粒径大小将其分成三个类群,即小型浮游动物(180~380μm)、中型浮游动物(380~500μm)和大型浮游动物(>500μm).研究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碳氮稳定同位素δ值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各粒级浮游动物的δ13C平均值都高于夏季,而δ15N平均值则低于夏季,其中夏季小型浮游动物δ15N平均值显著
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属碎屑食性种类,又是多种高营养层次鱼类的饵料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种类,其资源丰度对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2013年6月、8月和10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该海域夏、秋季斑鰶资源丰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斑鰶资源丰度呈现明显的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