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技术在医药学领域中得到较为快速发展,而纳米制剂,因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等特点,而且有多种给药途径,能够增强药物在体内的溶解速率及口服生物利用度,对组织或细胞具有靶向作用并延长其在作用部位的作用时间,因而也越来越受到药学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对于药物纳米制剂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目前来说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实施办法,因此,在药物纳米制剂进入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时,面临的问题还非常多。纳米药物制剂的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应根据纳米药物制剂的特性,仔细审慎地设计试验方案和对毒性靶器官的观察。由于纳米制剂的特性,必须考虑该给药途径下,纳米材料本身可能带来的毒性,要与药物本身可能带来的毒性予以区分。Brown等将不同剂量下不同粒径的聚苯乙烯颗粒表示成表面积,发现表面积与肺部炎症指标多形核白细胞呈线性关系。故认为表面积可能为引起炎症的变量。因此,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的颗粒将会对肺部组织的损害越大。此外,在经口给药后,纳米制剂在胃肠道由于颗粒微小,有可能影响生物膜的生物效应而影响肠胃蠕动、黏膜吸收以及胃肠道内酶及激素的分泌,同时,吸收的颗粒还可敬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肝及脾,对这类二次转移的器官是否具有不良效应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超微颗粒的静脉注射除有机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影响细胞通透,还可能通过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中药的长期毒性试验也是中药制剂安全性评价中非常中药的一环,尽管纳米中药出色的药物活性已被相继报道,但是无论是单方或者复方中药在经过超微处理后再应用均可能得出毒性反应也加强的推论。叶晓川等在对雄黄的单方纳米化研究中发现,普通雄黄含有三氧化二砷,在极低浓度下仅具有很小的毒性,且能表现出与毒性无关的生物活性。如果单纯进行中药雄黄的纳米化,根据超微粉化中药的特点,应当预见可以加速或增加砷的释放,是否能够造成砷蓄积或产生砷毒性则需要进行相关的试验研究。在药物安全性评价,特别是纳米制剂的安全性评价,没有一成不变的试验方法,一定要根据药物自身的特性,结合纳米制剂的特性和纳米材料的特点,利用药物纳米制剂的药理、毒理研究结果,依据caseby case原则,对药物纳米制剂进行系统、全面的安全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