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结构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深远,其中家庭环境、教养行为和养育方式都在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群体抑郁症频发,大部分研究主发现家庭结构和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直接关联,而缺乏对青少年教育以及运动参与的考量,原因在于监护人的教育重心在于学业而非体育锻炼,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逐年下滑以及抑郁情绪的滋生。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计划中将家庭结构中的教育和运动参与纳入其中,本文从分析青少年抑郁现状入手,指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探索不同家庭结构对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以期今后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精细化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青少年运动参与破解路径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堪忧,心理疾病频发的现实,与家庭结构下教育和运动参与之间发展失衡有着直接关系。如果把家庭结构中教育和运动参与的失衡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看作是一场"灰犀牛"危机,那么纵容青少年运动缺失就是一次"黑天鹅"事件。对待"灰犀牛"危机,应积极主动防范,通过早警示、早识别、早预防、早治疗"四个早"策略科学探求青少年运动参与缺乏问题。1.转变家庭教育方式,营造平衡抚育文化通过引导双亲共同参与对儿童或青少年的养育方式,加强家庭在抚育儿童中的权重,作为重要家庭成员,无论哪方长期缺席都会导致另一方的教养过劳,从而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同时,就"不完整的母职"和"父亲缺位"等丧偶式育儿形式中,的确应鼓励男性更积极的参与青少年养育照顾,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另外,家长还需要强化家庭体育环境,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家长作为家庭体育环境中的直接实施计划者,应主动避免工作压力、课外作业、家庭经济条件和对青少年关心不足的消极因素,在运动参与上对儿童青少年的"言传"与"身教"至关重要。2.培育多元体育环境,巩固学校主导地位家庭体育是青少年接受体育教育的起点,学校应加大家庭体育的宣传和培育力度,紧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愿望和时代诉求,重视家庭和社区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鼓励学校与家庭、社区展开合作,并引导家长正确认识青少年体育参与的作用和意义,帮助家长获得参与学校体育工作和指导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同时明确要求父母提高自身体育素养,为青少年创造有效、安全的体育参与环境,和青少年的教育绩效考核相关联。所以提升家长对青少年的体育教育期望值能强化家长对青少年校外辅导的重视,进而提升家长支持青少年参与运动的主观意愿。例如明确体育极爱他那个作业制度,体育成绩与学生的综合评价与升学挂钩。另外学校应针对青少年开放校内体育资源,弥补家庭和社区资源劣势,营造校内家庭体育环境,为相关困难的家庭提供体育服务便利。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实践,学校体育也搭乘"数字快车"朝着家庭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学校亟需就运动参与建立完善的家校组织,利用媒介等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沟通与交流,使社区和家庭成员可以便捷快速地了解学校体育与健康发展动态以及青少年体育参与和健康促进状况。3.突破亲子沟通樊篱,桥接体教并行渠道追根究底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和心理健康的源头在于青少年和家庭自身,家庭的支持因素和青少年自身的积极性缺一不可。在应对青少年教育和运动参与时,家庭需要转变教育为主的观念,尝试和青少年共同参与运动,可以通过角色化和共情化的沟通方式陪伴青少年,同时可以建立奖励体系和角色扮演等途径加强青少年对获胜与失败的接受和理解,减轻青少年压力和抑郁情绪。面对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缺乏现状,家长还应从心理教育的层面加以积极引导和排解,帮助青少年直面人生压力,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其自制力,避免青少年在负面情绪的主导下加重抑郁情绪。对待青少年运动参与要张弛有度,即便无法全力支持,也勿要全盘否定,如果不能有效的加以管控,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恶果。本文总结了家庭结构与青少年抑郁在教育和运动失配下的不同关联,厘清了影响青少年抑郁关系的现代化因素。家庭结构的异同不能影响青少年的教育和运动参与,同时提醒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青少年的抑郁程度,但想要依赖参与运动治疗青少年心理疾病并非长久之事,对青少年抑郁症的防治需要家庭为主要发起点整体布局,补齐短板,联合社会和学校的全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