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活性成分对RA滑膜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评述

来源 :全国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d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总结了中药活性成份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作用机制的现代进展,归纳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提出了研究思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慢性滑膜炎和关节结构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高,中国成年人RA发病率约为0.32-0.36%,起病1年内致残率高达20%, 10年内可达到60%,是导致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R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认为关节滑膜是RA发病的靶器官,滑膜成纤维细胞(FLS)是滑膜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泌高水平促炎细胞因子、化学趋化因子、基质蛋白降解酶等,持续刺激关节滑膜细胞,作用于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不同部位,引起胞内蛋白激酶持续激活,导致滑膜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失衡,是RA骨质破坏、关节变形和致残的重要因素。RA属于中医“痹症”范畴,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药理学研究进展,从中医药中探寻有效成份治疗RA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本文对近年来中药活性成份治疗RA的研究情况作一分析总结。
其他文献
目的 类风湿关节炎(RA)为一种累滑膜关节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的患病率高达0.32%~0.36%,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临床治疗以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s)为主,使RA的预后有了一定程度改善,但对于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单一或两种常规DMARDs仍不能控制病情,以及类风湿因子或抗环瓜氨酸抗体水平居高不降等情况,都迫切期
会议
目的:研究柳豆叶合方辨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38例临床观察。方法:75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人,西医诊断均符合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碳酸钙D3片,1次1片,日2次,口服.蛙鱼降钙素滴鼻液日1次,睡前滴鼻。4周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治疗组:对照组药物基础上加用自拟柳豆叶合方加味:柳豆叶20g,桑寄生15g,狗脊15g,淫羊蕃12g,制何首乌18g,
本文首先介绍了王海云主任医师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其次介绍了祛风散寒法、清热利湿法、活血通络法等治疗方法,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一种风湿顽痹,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时而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时而痰疲胶结。故临证当详察病情,或用一法,或多法并施,随证加减,不可拘泥于形式。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早餐前服用ALN10mg,维D钙2片;照组早餐前服用安慰剂1粒,维D钙2片。均连续服用12个月,进行评价。对符合方案人群观察组57例,对照组53例。结果:两组治疗12个月后腰推总骨密度变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血骨钙素下降分别为5.11ng/ml
本文首先介绍了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其次介绍了罗珊珊主任治疗原则,治疗依从辨证论治,临床上将其分为4型,即燥邪犯肺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血瘀痰结型,并给出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法,老师强调,在治疗干燥综合征时强调必须明确诊断,继而辨证施治,证对则守方服用,一定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本文首先分析了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口腔溃疡的脾虚致痹病因病机,其次介绍了健脾化湿、益气养血、祛痰活血等中药治疗,然后介绍了湿热壅盛型、阴虚火旺型、气血不足型等中医辨证及中药治疗。
本文通过分析朱婉华应用“益肾蠲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全瘫案例,指出诊断特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法则:益肾壮督治其本、镯痹通络治其标;用药特色:虫类药与草木药相伍。该法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红斑狼疮、硬皮病、痛风性关节炎等病有较满意疗效。
本文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骨髓纤维化1例,指出该患者为新发SLE病例,曾有面部红斑、雷诺氏症,未诊治,此次发病主要表现为血液系统受累先累及白细胞、血小板两系,最后血三系均受累,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血像不升反降,一系发展至三系,病势凶险。其治疗反应有异于SLE累及血液系统的常规反应。最后依赖于动态骨髓检测、文献复习、院外风湿科与血液科专家会诊,得到了确诊,经过原发病的足量足疗程的治疗,血三系恢复
本文通过分析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SLE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致HNL长期发热1例,指出 本病例患者SLE, HCMV及HNL同时发病,在未确诊HCMV及HNL之前,常规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症状稍好转,仍反复发热,由于患者两年前已确诊SLE,长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免疫力受到抑制,此时应该考虑到患者有可能合并HCMV感染,在行抗病毒治疗后,患者体温有所下降,但仍有反复发热,并有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行
本文首先分析了血小板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其次介绍了风湿性疾病中血小板数目的变化,然后分析了抗风湿药物的应用对血小板的影响,血小板发挥其活性促进炎症应答,参与系统性风湿病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