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利用ArcGIS 平台,通过模拟南京化工区大气点源污染扩散浓度空间分布状态,为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提供所需要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空间信息,推动城市规划技术方法更新。通过从城市用地规划技术要求出发选取适当扩散模型,以ArcGIS 为平台建立大气污染扩散数据库,用插值法计算浓度空间数值,进行16 个风向和多点源浓度值叠加,依据国家环境管理数据标准提出有效污染影响范围概念,将计算的空间数据结果与城市用地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ArcGIS 平台,通过模拟南京化工区大气点源污染扩散浓度空间分布状态,为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提供所需要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空间信息,推动城市规划技术方法更新。通过从城市用地规划技术要求出发选取适当扩散模型,以ArcGIS 为平台建立大气污染扩散数据库,用插值法计算浓度空间数值,进行16 个风向和多点源浓度值叠加,依据国家环境管理数据标准提出有效污染影响范围概念,将计算的空间数据结果与城市用地进行初步空间拟合,评价南京市工业大气污染对城市用地规划的影响。最后针对该模型的不足提出可改进的细节及延伸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一种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城市功能区,与传统空间类型具有很大差别。本文在当前城市规划注重生态、呼唤人性化设计的背景下,总结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验,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概念性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引入,为其设计实践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从组团式节制有序的空间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及开发效益出发确定合理的规模;高密度与混合开发以减少能耗;公交导向与“窄路密网”的绿色交通模式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些成规模开发的大型住区在全国各城市不断涌现,并在我国城市及郊区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大型住区而言,它不再仅仅是物质空间形态方面的简单布局,而应该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因此应该首先用城市发展的眼光,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城市宏观层面上去把握大型住区的规划建设。文章基于此宏观主线,首先对研究对象的概念做了相关界定,并对目前我国大型住区建设做了综合的评价,然
本文在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空间特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取聚居区形成机制为切入点,将流动人口聚居区划分为自发聚居、简易安置、机制安置3 个大类,并依据聚居区城市区位、形成机制、居民构成、投资方式等又分为7 个亚类(自发聚居分为就业型聚居和居住型聚居2 个亚类,简易安置分为福利型安置、配套型安置、引导型安置3 个亚类,集中安置分为工业园区集中安置区与村集体建设的集中安置区2 个亚类)。在对相关典型的聚居
本文就现在高校建设对学生生活区考虑较少的现状,以武汉大学为例,对生活区的学生宿舍外环境进行分析,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宿舍外环境设计不只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特点,同时也要反映学校特色。
违法建设是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项顽疾。在许多城市,“拆违”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常态词和政府进行城市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近两年热兴的“小产权房”是城市违法建设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待“小产权房”是否也能像对待传统违法建设一样,一拆了事,是一个还需仔细斟酌的问题。本文从重庆市一处“小产权房”违法建设的具体案例入手,详细分析了“小产权房”究竟如何违法,深入剖析了上层政府为何对“小产权房”持坚决的否定
解决开发区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必然需求。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解决开发区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应该贯彻“分类考虑,按需配给”的原则。本文借助对常州市开发区典型企业的外来流动人口职工调研,探索性地分析了经济、城市、家庭、个人这四大类因素对开发区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的影响,并参考选取相关影响因素对调研样本进行聚类分析,验证了社会分层是开发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差异的深层原因,随后对分层后的样本的住房
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居住区,提高其抗震及综合防灾能力,是促进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住区公共开放空间既是灾害发生初期居民自救互救,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空间条件,同时也是灾害发生后一段时间内为灾民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生活救助的“生命线”,是城市抗震减灾应急疏散、避难和救援的空间依托。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城市居住区建设蓬勃发展,但是从当代城市抗震减灾规划要求的角度来看,我国居住区详细规划层面上的抗
针对四川大地震的惨重损失及伤亡,本论文将讨论说明多震的美国加州洛杉矶在城市抗震减灾与灾区重建的经验,作为中国受灾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参考。洛杉矶地震带纵横分布,区内因多次地震的发生,政府对于救灾重建的工作已累积了相当多的实战经验,也建立了相对较完善的抗震减灾及灾区重建的制度。本文探讨的方法主要以1994 年洛杉矶北岭地震为研究案例,在地震发生前后及迄今14 年的时间主轴上,回顾当时灾情及洛杉矶市抗震减
《重庆市主城区突发公共事件防灾避难场所规划》自2007 年3 月开始编制,历时9 个月,于2007 年 12 月顺利完成。该规划是一个没有既定编制标准的创新性规划。规划编制人员对重庆市具有避难条件的开敞空间进行了大量的现状调研工作,参照国内外避难场所规划的相关经验,建立了适合重庆自身情况的避难场所规划标准体系,并依照标准对重庆市主城区范围内市、区两级避难场所进行合理的布局。在确定场所布局的基础上,
在阐述了水资源短缺状况的同时,概述了雨水回用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及我国雨水利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雨水回用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初期雨水的控制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