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对胶州湾水域的影响--水域迁移过程

来源 :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1979~1985年(缺少1984年)的胶州湾水域调查资料,分析在胶州湾水域有机农药Hg的垂直分布.作者提出了Hg的水域迁移过程,Hg的水域迁移过程出现三个阶段:从污染源把Hg输出到胶州湾水域、把Hg输入到胶州湾水域的表层、Hg从表层沉降到底层.研究结果表明Hg的水域迁移过程:当河流开始输入Hg时,在河流入海口的近岸水域及附近的湾内水域,Hg的表层值小于底层;在湾口和湾外的水域,Hg的表层值大于底层.当河流大量输入Hg时,在河流入海口的近岸水域及附近的湾内水域,Hg的表层值大于底层;在湾口的水域,Hg的表层值小于底层;在湾外的水域,Hg的表层值大于底层.当河流结束输入Hg时,在河流入海口的近岸水域及附近的湾内水域,在湾口和湾外的水域,Hg的表层值大于底层和小于底层都有.因此,在胶州湾,Hg的垂直分布按照时空分布来划分区域.在时间尺度上,一年中分为三个阶段:河流开始输入Hg、河流大量输入Hg和河流结束输入Hg;在空间尺度上,把胶州湾水域分为三部分水域:湾内、湾口和湾外.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自由基捕捉剂5,5-dimethyl-L-pyrroline-N-oxide(DMPO)与电子自旋共振分析(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观察亚铁、铜、钴离子与过氧化氢的Fenton与类Fenton反应生成氢氧自由基(·OH)的情形.比较不同实验条件,发现於pH 5 有较为显着的·OH生成,随pH 值降低则生成量减低.过氧化氢添加浓度增加,·OH生成有逐渐成长
研究比较了膜生物反应器(MBR)系统和传统活性污泥(CAS)系统污水处理表现和微生物群落差异.内循环比R=1,流量12.5 L/d 的条件下,MBR系统NH4+的去除率达到99.7%, TOC的去除率达到 97%,总N去除率为52.5%.硝化反应器的污泥浓度基本维持在4000 mg/L以上,且维持恒定.CAS系统NH4+去除率为97%,TOC去除率为96%,总N去除率为60%.硝化反应器的污泥浓度
本次研究采用气扫式膜蒸馏法淡化海水和浓缩Pb2+.通过测定渗透水的电导率,表明得到淡水的脱盐率均为100%,当温度为80℃,流量为80L.h-1时,蒸馏通量达到最大值4.508L.m-2.h-1;相对于温度和流量,较低浓度下,浓度的变化对硝酸铅溶液的出水量的影响很小.当硝酸铅溶液的浓度、温度和流速分别为1.25g.L-1、80℃和80L.h-1时,蒸馏通量有最大值1.765L.m-2.h-1,浓缩
适应低C/N值的节能型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工艺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耦合同步硝化反硝化(SND)与反硝化除磷过程,开展运行过程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阶段优化运行时间实现SND与反硝化除磷的耦合(进水10min→厌氧搅拌2h→低氧曝气3h→缺氧搅拌3.5h→好氧曝气1h→沉淀40min→出水10min),控制低氧曝气段DO为0.5mg/L~1mg/L、好氧曝气
以太湖缓冲带近自然湿地底泥为菌源,利用传统的富集、分离纯化等微生物手段,筛选出三株氨化细菌AW-1、AW-3、AW-4,检测其在富集培养液中生长曲线.测定三株细菌的16sD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提交至GenBank进行同源性检索分析,并通过MEGA 5.0软件进行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菌株AW-1为Micrococcussp.,AW-3为Bacillus sp.,AW-4为Alcaligen
为了有效控制分散污水造成的面源污染,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废水处理技术集成创新团队构建了一体化三级组合人工湿地处理装置,通过二年的运行与水质监测,分析了湿地进入系统稳定期及在冬季条件下对营养盐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组合人工湿地装置对磷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进入运行稳定期后气温较高的夏季,系统对总磷去除率达到97%;在气温较低的冬季系统对磷也保持了较高的去除效果,总磷的去除率达95%.运行两年出水
本文根据对2001--2012年来成都市水质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研究,剖析了成都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河流水质的制约因素.发现在枯—平水期清源削污,同时治水治气、发掘和推广水质连续改善区域先进管理经验,实施生态修复,着力Ⅳ类水域治理,扩大Ⅲ类水域比例,是缩减Ⅴ类、消灭劣Ⅴ类水质的关键措施.
空气曝气活性污泥法对高浓度废水处理往往效果不佳.本研究采用人工模拟废水,在间歇式SBR反应器中运行120 d,进行纯氧和空气曝气活性污泥颗粒化对照培养,并处理高浓度生活污水.通过不同培养期的污泥显微形态观察发现纯氧曝气比空气曝气条件下的污泥结构密实、粒径大.污泥沉降性比较分析也表明30 min内纯氧曝气比空气曝气条件下的污泥平均沉降速率约快 0.03~0.18 m/h.试验分别对两反应器中污水处理
利用Microtox Model 500综合毒性检测仪检测法测定了东江流域支流及5种处理工艺处理前及处理后废水,共计20个样品的急性毒性效应.共有4个样品产生了明显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显示,支流水体样品未表现出明显光抑制效应;工业及生活废水的工艺处理后出水光抑制率显著低于处理前废水,说明处理工艺对具有发光菌光抑制率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分别采用盐酸、硝酸、磷酸对生物废料花生壳进行化学改性,用于吸附有毒有害的重金属离子Cr(Ⅵ),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别对盐酸、硝酸、磷酸改性的花生壳表面官能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用于改性的盐酸、硝酸、磷酸浓度为1mol/L,改性温度为常温,改性时间为1 小时,改性后的花生壳用于吸附水中的Cr(Ⅵ),对Cr(Ⅵ)的吸附效率分别达到92.23%、98.00%、95.14%;经硝酸和磷酸改性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