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双侧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材料:选取自2010年-2013年期间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症状性患者双侧椎动脉狭窄患者,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率50-95%,平均(77.8-11.59)%,术前进行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
【机 构】
:
沧州市中心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内一科 061000
【出 处】
:
中国脑卒中大会2016暨第六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2016中国脑卒中大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论坛、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双侧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材料:选取自2010年-2013年期间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症状性患者双侧椎动脉狭窄患者,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率50-95%,平均(77.8-11.59)%,术前进行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体外超声波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治疗前后溶血磷脂酸极性相似总磷脂(AP)的变化情况.方法:11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n=60),对照组(n=50);两组均给予疏血通6ml加入0.9%氯化钠250ml静点,每日1次,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共用14天;治疗组应用上述药物基础上同时加用体外超声波治疗,每日2次,每次20分钟;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
目的:回顾心房粘液瘤导致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工作中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2例心房粘液瘤所致多发性脑梗塞患者的病例资料。病例1:女性,25岁,以头晕3月、加重伴走路不稳3天入院。多次外院就诊查头颅CT提示“多发性脑梗塞、小脑梗塞”。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及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10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依据头SWI检查结果分为两组:CMBs组,无CMBs组即对照组。记录年龄、性别、既往史等一般资料。依据CMBs病灶数目,将两组患者分为4级:0级(CMBs病灶0个),1级(CMBs病灶1-2个),2级(CMBs病灶3-9个),3级(CMBs病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的变化,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4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作为脑梗死组,非脑梗死住院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梗死组分为阿司匹林组26例、氯吡格雷组25例;对照组分为阿司匹林组25例、氯吡格雷组23例.脑梗死组分别在住院当天、第3天、第7天采集空腹静
研究目的:血栓素A2受体是一种七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血栓形成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近期研究表明血栓素A2受体在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心肌梗死中发挥一定作用。但是,血栓素A2受体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并不明确。脑梗死后适当抑制炎症反应可以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和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我们的研究主要探索血栓素A2受体是否参与脑梗死诱导的炎症反应。
目的: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是卒中修复的重要机制,调控血管发生可能是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潜在靶点。研究发现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源性因子介导血管发生的关键因子,目前尚缺乏其在脑缺血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脑缺血损伤后ROS在脑缺血灶周区的动态表达,以及应用ROS清除剂对其作用的影响,探讨ROS
目的:1.通过体外试验评估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作为血管内液态栓塞材料的微导管通过性能及原位成胶性能;2.评估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作为血管内液态栓塞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1.(1)将7∶1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在PH7.4、37℃水浴下,经1.8F、2.5F、3F,4F四种型号导管进行手动推注,观测其粘滞性.(2)用7∶1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在PH7.4、37℃静水水浴下栓塞玻璃管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