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裂植骨同期环梨状孔缘植骨对软组织改变的形态学研究

来源 :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e5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基于CBCT 三维重建对完全性牙槽裂植骨同期环梨状孔缘植骨术后软组织改变进行三维形态学的量化分析研究,指导临床选择牙槽裂植骨同期行环梨状孔缘植骨与否及程度,为鼻畸形二期整复创造有利条件且提供必要的解剖学支撑.方法:对35 例单侧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植骨术前1 周及术后至少6 个月的CBCT 资料进行重建分析,将数据输入Mimics19.0 进行三维重建,进行健、患侧对比,分析其对称性;将每个患者术前术后资料输入Ondemand3D1.0 获得多平面(MPR)重建图像,分析术前后鼻旁软组织的改变.研究方法:对35 例单侧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植骨术前1 周及术后至少6 个月的CBCT 资料进行重建分析,将数据输入Mimics19.0 进行三维重建,进行健、患侧对比,分析其对称性;将每个患者术前术后资料输入Ondemand3D1.0 获得多平面(MPR)重建图像,分析术前后鼻旁软组织的改变.研究结果:1)梨状孔对称性:术前患侧梨状孔的宽度、高度、厚度均大于键侧(P<0.05),术后患侧梨状孔仅厚度小于健侧1.04mm(P<0.05);鼻翼基底对称性分析,术前患侧鼻翼根部内侧点、鼻翼沟最下点、鼻翼沟最外侧点及鼻翼沟最上点均较健侧偏下、外(p<0.05),术后鼻翼根部内侧点、鼻翼沟最下点较健侧偏前(p<0.05),鼻翼沟最外侧点较健侧偏外、下、前(p<0.05),鼻翼沟最上点较健侧偏下、前方(p<0.05).2)鼻翼基底及梨状孔缘形态改变相关性分析:梨状孔健患侧厚度差(Bchange)的改变与鼻翼基底x、y、z 方向的改变均显著相关(p<0.01).Bchange 大于3.6mm 时,RMSD 与Bchange 呈明显的正向线性关系,Bchange 小于3.6mm 时,术前后鼻翼基底对称性无明显改变,加之术后患侧梨状孔与健侧相比仍然偏后约1mm,所以术前评估界限应定为4.6mm.3)外鼻结构分析:角度分析测量数据中鼻唇角、患侧鼻翼轴角及鼻小柱倾斜度较术前增大(p<0.05).4)鼻旁软组织改变评估:鼻旁软组织在植骨术后较术前有明显的前移,鼻翼基底周围组织可前移约2mm(p<0.05).研究结论:术前患侧梨状孔较健侧偏后小于4.6mm 时,为保护面部立体结构及视觉美观,环梨状孔缘植骨应更为谨慎;术前患侧梨状孔较健侧偏后大于4.6mm 时,植骨同期环梨状孔缘植骨效果良好;手术对外鼻的影响表现为患侧鼻翼基底位置的整体上抬;牙槽突裂植骨同期环梨状孔缘植骨使鼻旁软组织形成以鼻翼基底为中心的前移,使鼻翼沟变浅,患侧鼻翼表现为宽阔低平的状态.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研究目的:通过采用超生骨刀和骨凿法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断根比较两者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6-10--2017-10 期间在我院口腔外科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发生断根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传统组100 例和实验组100 例,两组患者断根前均采用微创拔牙理念技术,断根残留后传统组常规骨凿法取出断根,实验组采用超生骨刀取出断根,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传统组所用时
研究目的:研究成年腭裂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对64 例成年腭裂患者腭裂修复进行前瞻性研究,评价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和可能影响因素(腭裂长度、宽度、软腭长度、腭裂类型等)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腭咽闭合完全组和腭咽闭合不全组的腭裂长度、宽度、软腭长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腭裂类型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裂隙的大小和形态不是影响成年腭裂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功能
研究目的:观察浓缩生长因子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种植修复病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对20 例颌后牙区严重骨量不足的患者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应用浓缩生长因子和Bio-oss 骨粉混合物进行骨增量手术,同期植入种植体35 颗,记录植入扭矩,分别于术后即刻以及术后6 个月完成上部修复结构后通过影像学检查骨增量情况.研究结果:共20 例患者术前平均剩余骨高度约3.32±0.38mm,术后即刻平均提升高度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