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小浪底工程进水塔后高边坡最大坡高120m,边坡分5级马道,开挖坡比1∶0.2,综合坡度约为1∶0.3.该高边坡岩层属软硬相间、局部节理密集且在坡面上存在大面积呈碎裂体的层间剪切破碎岩体.经对边坡进行有限元分析和刚体极限平衡稳定计算表明,节理岩体的松动卸荷经预应力锚索加固后,增强了边坡岩体的稳定性,有效改善了坡脚部位的应力状态和塑性变形区,使边坡安全度满足设计要求.采用控制爆破、减载、预应力锚索、排
【机 构】
: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北京,1000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浪底工程进水塔后高边坡最大坡高120m,边坡分5级马道,开挖坡比1∶0.2,综合坡度约为1∶0.3.该高边坡岩层属软硬相间、局部节理密集且在坡面上存在大面积呈碎裂体的层间剪切破碎岩体.经对边坡进行有限元分析和刚体极限平衡稳定计算表明,节理岩体的松动卸荷经预应力锚索加固后,增强了边坡岩体的稳定性,有效改善了坡脚部位的应力状态和塑性变形区,使边坡安全度满足设计要求.采用控制爆破、减载、预应力锚索、排水、系统砂浆锚杆、钢纤维喷混凝土等综合加固措施,保证了边坡的长期稳定.出水口高边坡处于F236(F238)、F244、F245等断层交汇带,并受顺层软弱夹泥层切割,岩体极为破碎.10座泄洪、排沙建筑物的出口均位于该边坡上.边坡高54~80m,坡底宽度319m.施工期经开挖形成后,该边坡的稳定一直处于极限状态,其加固方案的形成,伴随边坡施工的全过程,经历了4年多时间,形成最终安全、合理的综合加固方案.
其他文献
修正的Cam模型成功地糅合进了临界状态概念,是描述正常固结土体应力与变形关系特性最为主要和奠基性的模型,也是其他土体弹塑性模型发展的基础.修正的Cam模型在π平面上的投影是一个圆,这不符合众多岩土类材料在π平面上的屈服和破坏轨迹的实验事实;而在三维应力状态下,Matsuoka-Nakai破坏准则能对岩土类材料的强度与屈服特性给出合理的描述.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Matsuoka-Nakai破坏准则与
TDR仪在含水量测定时常常需要根据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标定.本文用一种膨胀土对德国TRIME-T3型TDR仪进行了室内外标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TDR所测得体积含水量(θ)与实际体积含水量(θw)的关系可用直线关系拟合,在塑限含水量附近,室内试验的θ-θw关系有明显的转折点;由于膨胀土的黏性较大,TDR测得含水量比实际含水量约偏小5.52﹪~15.04﹪,且这种趋势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大.最后利用结
龙滩水电站进水口高边坡是典型的反倾向层状结构岩质边坡.边坡最大组合坡高达420m,上游与倾倒蠕变岩体自然边坡连成一体,坡脚布置有9条开挖大直径引水隧洞,其下与导流洞进口开挖区相连成一片,形成轮廓复杂的高边坡.蠕变岩体边坡与进水口开挖边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电站的顺利建设和安全运行,其稳定处理措施是龙滩工程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通过工程勘察设计阶段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边坡综合治理措施.目前边坡施工已经完
本文简要介绍了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区间隧道下穿四环某桥的工程概况和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为了尽可能地减小暗挖施工对地层的扰动和更好地控制地表沉降,采用合理的工法很有必要.针对工程特点,采用弹性有限单元法模拟施工过程,主要对由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了预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工程有指导意义.
桩土之间的接触面对桩基的受力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计算中不可忽视.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对桩的理论分析基础之上,组合竖向以及横向动力载荷作用对桩基础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一些用价值的结论.
包钢白云鄂博铁矿是著名的大型露天矿山,随其进入深深部开采,以东矿C区为代表,因滑坡导致的安全、压矿等问题日趋严重.本文以GEO-SLOPE极限平衡计算为重点,较全面介绍了C区边坡稳定性评价与滑体变形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其成果为随后的岩土工程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本文阐述了砂井地基固结理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从单层砂井地基固结理论、平面应变等效方法、双层砂井地基固结理论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本构模型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岩土界的热点和难点,本构模型的验证也是对模型的适用性的进一步的探讨.殷宗泽模型是基于修正的Lade-Duncan模型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双屈服面模型,众多学者已经对其模型的适用性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等应力增量比这一特殊路径做了试验验证研究,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此种路径也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对高达185.5m的三板溪面板堆石坝进行了大坝安全性评价.建立了三板溪面板堆石坝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坝料采用沈珠江双屈服面模型进行模拟,模型参数在参考室内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大坝填筑过程中坝体变形的实测资料通过反演分析加以确定.面板与垫层的接触面采用清华弹塑性损伤接触面模型描述,参数通过接触面试验结果确定.采用上述计算模型分析了大坝施工和蓄水过程中坝体和面板的应力变形,探讨了施
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进入岭脊攻关阶段时,在软弱破碎地层先后出现了围岩大变形,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为此,组织开展了软弱围岩松动圈的测试及分析研究工作,以期为软岩大变形地段病害整治及岭脊地段复杂应力条件下的软岩变形控制取得设计依据.本文扼要介绍了围岩松动圈测试的手段、方法及原理,详细介绍了分析、应用的成果和松动圈测试数据的应用,对测试成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