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温带气旋从观测到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1922年Bjerknes等利用他们先前的研究和中尺度观测网提出了经典温带气旋发展和演变的概念模型但一些科学家相继发现其缺点以及理论和观测不相符等现象,因此这种冷锋赶上暖锋而形成锢囚锋的模型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随着中尺度试验的开展和卫星图像的使用,科学家对气旋及锋面的概念模型有了新的认识,先后提出了"瞬时锢囚"和分裂锋的概念;温带气旋的暖锋后弯即Shapiro和Keyser模型是20世纪80年代末从北大西洋爆发性气旋现场科学试验中发现的一个重要科学成果,修正了经典温带锋面气旋模式中锢囚锋的概念。尽管关于温带气旋发展和演变的观点不尽相同,但目前普遍被接受的两种模型(Schultz,et al,1998)是:挪威气旋模型、Shapiro-Keyser模型。以FY-2E卫星云图为基础,先给出了6个温带气旋过程实例,然后结合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NCEP的1°╳1°再分析场对这种暖锋后弯气旋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结构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卫星云图显示东亚陆地上存在T-bone结构和暖锋后弯的事实。(2)温带气旋发生在500h Pa东亚中高纬二槽一脊的背景下,槽加深及下游脊的发展有利于气旋的发展,高空槽前脊后的正涡度平流和暖平流有利于低层低涡和气旋的发展,且暖锋锋区加强明显。(3)2012年5月11-13日个例分析表明蒙古气旋中存在锋面波动、锋面断裂、T-bone结构和暖锋后弯、暖核被隔离现象;暖核可从地面向上伸展到600 h Pa;在后弯的暖锋锋区附近存在强的湿上升运动,与气旋北侧的冷湿输送带对应;干暖核内则以干空气和下沉运动为主;边界层内后弯暖锋锋区比冷锋锋区强。干输送带中对流层中高层锋区明显;相对湿度总体上较小,上升运动微弱;最显著的干区位于锋区上方下沉的暖空气中。(4)对流层斜压不稳定是气旋发生发展的机制。在气旋发生发展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暖平流强,冷平流减弱,使得暖空气向气旋的北部和西部输送,从而形成暖锋后弯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