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汉民间文学的互动融合研究--以京、汉族民歌中“爱情”概念的隐喻构建为例

来源 :2018年防城港市“京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wang4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族的主体主要分布于越南,其祖先约在16世纪初陆续由越南涂山等地迁移至今广西东兴市,主要聚居地分布于江平镇澫尾、巫头、山心三个海岛上,具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唯一以海洋捕捞为业的少数民族.京族人民凭借其独有的海洋民族精神,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也构成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引起了包括大众和研究者在内的共同关注.②同时,京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长期友好相处,文学文化等方面互动融合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但目前研究者对其关注不够,相关研究报道尚不多见;同时,爱情是人类永恒而特殊的情感,对人类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本文以京、汉族民歌中“爱情”概念认知构建为例,对京族海洋文学和汉族内陆文学之间的互动融合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已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公共图书馆打造读者认可和信任的服务品牌助力阅读推广,对促进全民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灵川县图书馆开展的“书香甘棠”读者活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的读者,利用各方资源开展贴近本地文化生活的多元化读者服务活动,以期其经验为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创新服务方式、促进全民阅读提供参考.
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活动是图书馆提升自身服务质量的主要措施,在此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后发展地区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百色市图书馆为例,研究后发展地区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实践方式.
换位思考以沟通为手段,是一种先进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换位思考可以使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更完美,更有人情味,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知识越学越多,知识越多越好.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础.阅读习惯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关注儿童阅读,公共图书馆应该凭借自身特点,发挥自身职能,推动儿童健康阅读.
全民阅读意义重大,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高校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主体,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已经10年有余,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推广形式单一、持续时间短、号召力低等诸多不足,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图书馆不够重视,未建立长效机制.为更好地开展阅读推广,本文针对校外读者和高校师生的不同情况分别提出对策和建议.
读书就是在品读人生,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谈到阅读的真正收获,则是能够让懵懵懂懂的他们,从时代的急躁与迷茫中找到自己渴望且又能贴近现实的人生目标.因此,相比需要丰富人生阅历才能体会到哲理的鸿篇巨制,当代大学生更需要的是一本可以引以为榜样的“人生读本”,一本既能阅读人生,又能分享经验的“真人图书”.本文正是基于此思路,结合多年指导学生社团进行阅读活动的经验,从实践出发,转换另一种角度来思考什么才是被
京族是1955年民族认定时才定的名称,①实际上,京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百越人.据考古发现,今广西地域早在80万年前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桂林父子岩遗址、大岩遗址、甑皮岩遗址距今0.7万-1万年.距今10万-2万年前,在今桂西、桂南、桂北地区活动的古人类进入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社会初期.约在5万年前,今广西区内古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约2万-1万年前,广西区内古人学会制造和使用钻孔砾石和磨尖石器.距
京族文化资源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如何秉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传承”的原则,深人挖掘、保护和传承我国特有聚居海洋少数民族之一—京族现有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加快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及创新发展,促进京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和实践课题。
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和结果,人类不同群体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是形成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基.中国京族生产、生活环境总体特点是处在祖国南疆前沿,南临大海洋,概括起来就是“边”“海”.五百多年前,京族从越南迁徙到京族三岛定居后,不仅承袭了越族先民的传统文化,而且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工艺美术与建筑艺术等民间文艺样式,丰富多彩.京族在与汉族、壮族等民族
方块壮字和喃字都是汉字孳乳型文字.这两种文字产生、形成之后,国内外学者对它们的关注从未中断过,尤其是它们与汉字的对比研究,成果不胜枚举.半个多世纪前,学界开始对方块壮字和喃字进行对比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零星状态——分散状态——分述状态——联系比较状态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些研究对壮字、喃字的对比涉及范围小、问题少、样本随意性大,多集中讨论文字的宏观问题,不能微观、详尽而全面地观照两种文字的共性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