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验证风场对校园内部温度场有一定影响的条件下,进一步探究水系与风向的相对位置对环境温度的影响.模拟采用合肥当地一所小学为案例,参考合肥夏季气象数据.模拟分析同一水系在建筑迎风面以及建筑背风面时,建筑外部环境距离地面1.5m处的温度场变化.得出当水系位于建筑迎风面时能够较好的降低户外的温度,提高校园内的舒适性.研究的结果为我国未来校园规划,提高校园环境舒适性,降低建筑能耗实现绿色建筑等方面的发展提供
【机 构】
: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绿色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230601 安徽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合肥2300
【出 处】
:
第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验证风场对校园内部温度场有一定影响的条件下,进一步探究水系与风向的相对位置对环境温度的影响.模拟采用合肥当地一所小学为案例,参考合肥夏季气象数据.模拟分析同一水系在建筑迎风面以及建筑背风面时,建筑外部环境距离地面1.5m处的温度场变化.得出当水系位于建筑迎风面时能够较好的降低户外的温度,提高校园内的舒适性.研究的结果为我国未来校园规划,提高校园环境舒适性,降低建筑能耗实现绿色建筑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香港公共建筑工业化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总结了其发展经验,旨在思考香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优势,为我国其他城市和地区探索及发展建筑工业化提供参考和借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从“软实力”和“硬实力”两方面为香港建筑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软实力”体现在政府制定各项行业规范和配套激励政策,“硬实力”体现在预制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以及标准体系的研发。正是因为香港房屋委员会坚持推行设计标准化、构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连接、部分现浇而成的建筑。建造速度快、精度高和质量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要求。本文针对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管理的特点,采用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建立了服务平台的框架,通过平台服务功能的设计和云计算技术的实现,完成了装配式建筑建造服务平台的构建.装配式建筑建造服务平台是以构件为基本管理单元,以无线射频芯片(RFID)为跟踪手段,通过芯片对
本文主要针对装配式住宅的特点,对装配式住宅的关键技术、低层住宅的绿色化等方面进行探析.绿色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有很大的优势,具体表现为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因此非常有必要将建筑绿色化引入到城乡建设中去。目前我国各地预制装配式建筑低层住宅的实施和工业化程度并不是很高。与传统的建筑相比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优势是明显的,低层建筑是一种较为高档的住宅,也是我国农村建筑的主题,因此对于处于城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更新速度的加快,很多还在使用寿命内的旧建筑被拆毁,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旧建筑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改造被重新利用,并顺应时代绿色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青岛海慈医院原门诊楼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将其改为低能耗老年康复中心的目标.依据现存的问题提出适宜性改造设计策略,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对建筑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提出对建筑的适应性改造设计,实现了基于性能优化的功能适应性改造设计.
冷站是建筑中空调系统的"心脏",集中了空调系统的主要耗能设备.万达集团在进行万达广场"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改造过程中,引入了专业冷站群控供应商,以观察其运行效果.本文对青岛CBD万达广场的专业冷站群控系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采用"基准模式VS群控模式"的对比测试方法,对该群控系统的节能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专业的冷站群控系统具备较强的智能寻优功能,节能效果显著,建议在更多的类似项目中进
天友绿色设计中心以低传热建筑的被动式节能技术优先,与以暖通空调为主的主动式节能技术紧密结合,通过对绿建项目的创新设计与其节能环保实际运行的显著节能案例,倡导绿色建筑应从满足人体舒适度和降低能耗需求的角度出发,从而实现理想的节能效果.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及居住区的规划建设成为新世纪的重要任务.在满足"量"的需求同时,更需要保障"质"的提高.低碳社区示范项目即是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能源不断出现危机的背景下提出,规划强调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节能减排目标,绿色、低碳、节能为指导思想,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度,达到社区节能减排目的.
前海合作区高强度城市开发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决定了必须选择绿色生态的城区开发建设模式;在建筑层面,前海将规模化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明确前海新建公共和居住建筑100%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其中高星级的二、三星级认证项目比例分别不低于50%、30%.在这一目标下,前海有望成为高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示范区、绿色建筑的世界焦点.为实现这一愿景,编制了绿色建筑布局规划和两个技术标准.绿色建筑
在信息化全球化发展势头迅猛的今天,有限的能源储量与无限的能源需求已成为掣肘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大难题.而自主科研水平较高的各大高校,则逐渐成为了开展缓解能源压力行动的突破口以及相关产业的科技示范基地.对于高校能耗的监控系统已逐步开始普及,但是对于监控系统统计的数据分析及反馈处理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立足于大连市某高校两栋相邻教学楼电力能耗监控系统得出的监测数据,通过现有建筑的电力消耗推测其成因,最终依
高校住区兼具普通住宅和高校人文特点于一体,在校园更新及低碳转型过程中,职工住区往往因属于教学设施而不能受到重视,成为更新的薄弱环节,难以展现社区独有的文化特质和富于时代感的空间形态.本文以推动建筑节能的物联网技术为背景,利用综合体的功能组合和空间复合的策略,在高密度市中心的高校住区改造中,对空间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若干建议,以期对这类改造项目提供可借鉴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