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宽带干涉仪三维定位系统与观测试验

来源 :第六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658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闪电辐射源的探测为研究闪电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分析云内电荷结构提供了直观的手段和依据。闪电宽带干涉仪系统能以较高的时间分辨率揭示辐射源相对于测站方位角仰角信息,同时得到宽带的闪电频谱特征。因而成为辐射源探测以及闪电研究的重要工具。然而,单站的宽带干涉仪系统仅能提供二维的辐射源方位信息,不能够确定辐射源具体的空间位置,给闪电过程的研究带来了很大不便。为了满足三维辐射源定位的需求,本文通过对原单站闪电宽带干涉仪系统的软硬件系统进行改进和发展,首次实现了闪电宽带干涉仪的三维定位系统。
其他文献
随着近几年濮阳的经济发展,计算机通讯等网络以及高层建筑、危化企业的日益增多,使得许多电子信息网络设备、高层建筑、危化企业越来越容易遭受雷击,雷击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鉴于防雷等级的划分,雷击风险评估和雷电灾害的综合防护等均应先了解当地年均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现对濮阳(以濮阳县气象观测站1954~2005年的雷暴观测资料为依据)的雷暴日数进行对比统计分析,总结出濮阳雷暴日数气候变化规律和特征,得到了
雷暴是一种伴有多种天气现象的中小尺度天气过程,其发生与季节、地理、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有关。雷暴活动的气候特征反映了雷暴活动的地理和时间上的多年平均结果,因此,关注雷暴活动,对于防雷工作、计划安排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利用江西省1959-2001年38个站雷暴日资料,作正交函数展开和旋转正交函数展开,得出山西省雷电空间分布主要分为4个区域,并且利用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对江西省雷暴日的
本文从造成雷击事件的高空风分布、对流有效位能(CAPE)、新一代雷达监测信息、雷击非雷击的自动气象站4个要素的直接反应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本文对2006年4月28日山东省发生的一次飑线过程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闪电活动与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资料之间的分布关系,并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反演技术初步探讨了动力场对闪电活动的影响,以期有助于对闪电和雷暴云动力场及降水相互关系的认识,促进闪电资料在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中的应用。
雷暴常常带来闪电、暴雨、强风,甚至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这些天气的出现往往与雷暴的生命演变有关。一些研究成果和业务实践表明:在雷暴的临近预报业务中,采用回波识别、跟踪和外推技术对0-2小时的雷暴位置进行外推预报己经成为可能,但是,对雷暴的生命史演变及其强度变化的临近预报还缺乏有效的技术和方法。文中用雷达资料和总闪电定位资料对2004-2006年发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约200个雷暴进行了分类分析
据统计,浙中北地区一般于6月14日入梅,7月8日出梅;浙南地区于5月11日进入雨季,7月1日雨季结束,在此期间,暴雨、大暴雨出现概率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2007年浙江省于6月23日入梅,7月11日出梅,主要以过程性雷阵雨天气为主,多次出现强雷电天气,雷灾频繁。在2007年梅雨期全省因雷击至少死亡14人,伤12人,同时造成部分地区通讯、电力设备等受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浙江地区梅雨期雷
本文利用2006年夏季云南地闪监测网和大气平均电场仪的观测资料,对滇中地区夏季地闪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通过对某次强雷暴天气的形成过程的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个在金山地区夏季雷暴发生的基本条件要素和基本情况:(1)本地处副热带高压边缘影响之中是本次强雷暴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2)本次强雷暴天气的形成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对流不稳定性层结;二是低空有较强的水汽辐合;三是触发机制,即非均匀加热抬生源作用:四是较强的风的垂直切变。
陇东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西侧,是西北地区雷暴多发地域之一,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尤其是近年来,雷击事故呈上升趋势。本文利用1961-2006年甘肃陇东15个气象站点的雷暴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函数分解、图表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等等。结果表明:陇东地区雷暴活动有差异,总的特征是高原山区雷暴多,河谷、盆地雷暴少,雷暴主要集中在6~8月;雷暴日年际变化与海拔高度、经度、纬度
大气电场仪作为一种先进的雷电遥感探测技术,已成为雷电探测轨道建设重点开发的手段之一。为了有效地探测雷电的发生、发展,预防雷电造成更大的危害,很多单位己经开始建设使用大气电场仪。本文对此进行了测试分析。进入21世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的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更广泛的需求。虽然人们通过研究找到了各种雷电天气和雷电临近预警的指标,但没有一个指标能够在各种情况下都提供非常好的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