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从演化科学认识观建立暴雨数字化预报技术,通过建立大气探测信息和自动气象站时序性观测信息的数字化方法,包括大气探测特性层信息。该方法是研究结构和结构变化方式,以数字化方法揭示了非规则信息是物质演化,并重点在于揭示“超低温”等非规则信息,揭示暴雨灾害天气的数字结构特征。并应用于二滩流域2005年2006年的暴雨的实例分析预测,效果很好。
【机 构】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二滩水电开发有限限责任公司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演化科学认识观建立暴雨数字化预报技术,通过建立大气探测信息和自动气象站时序性观测信息的数字化方法,包括大气探测特性层信息。该方法是研究结构和结构变化方式,以数字化方法揭示了非规则信息是物质演化,并重点在于揭示“超低温”等非规则信息,揭示暴雨灾害天气的数字结构特征。并应用于二滩流域2005年2006年的暴雨的实例分析预测,效果很好。
其他文献
云/降水系统中水凝物粒子相态在人工影响天气、航空飞行安全等研究领域有重要作用,目前降水粒子相态的反演已成为双偏振气象雷达应用的主要方向。本文对不同的雷达偏振探测量以及温度廓线在降水粒子相态反演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尝试提出了一种联合利用双偏振雷达RHI资料与温度廓线数据的基于模糊逻辑算法的降水粒子相态反演方法,并给出了基本形式为Beta型函数的成员函数各参数值。利用英国CMARa雷达数据对一次混合云
温度结构常数(CT2)对电磁波和声波在大气边界层中的传输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难于测量,尤其是边界层中上部。本文利用室内模拟方法对光学湍流进行了模拟,利用光斑图像得到了CT2廓线。模拟研究表明,Wyngaard的夹卷层CT2尺度公式仅在对流理查森数较小的情况下有效(Ri>40)。当Ri<40时,根据模拟和实测的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尺度公式。本文讨论了这些公式在估算夹卷层光学湍流方面的应用。
以淮河流域为对象,在假设Z-R关系法、平均校准法、最优插值法、卡尔曼滤波和最优插值联合校准法以及卡尔曼滤波校准法等五种降水定量估测模式对于不同的降水类型而言能力有所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前期降水定量估测结果误差变化的分析,以统计方差为判别标准来选取最佳的估算方法,进行多种估测结果的集成。通过对2007年7月上旬降水过程的应用结果分析,表明:在降水强度较小的情况下,该方法一种有效的集成方法,能够提高降
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探空资料、天气图资料、香港科技大学元朗激光雷达资料和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监控网公布的空气质量资料,对2007年12月8日至12月14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出现的一次区域性灰霾天气过程和主要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稳定性高压或变性高压脊伴随的稳定层结和小风速,导致大气污染物难于扩散,是这次空气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另外,锋前负变压和正变温、边界层逆温层、强气温日
本文运用重庆市35个站3年的高密度降水pH值监测资料,及重庆市主城区15年的降水pH值监测资料,分析了重庆主城区酸雨的变化趋势和重庆全市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降水pH值较低,15a来年平均pH值介于3.8至4.5之间,基本呈线性递增趋势,倾向率达0.23/10a。重庆市主城区酸雨(pH<5.6)频率较高,各季节的酸雨频率基本在80%以上,且有增大的趋势;较强级别以上强度的酸雨(
为研究我国华东地区气溶胶污染的区域特征,2008-04在杭州国家气候观象台和临安区域本底站,利用Andersen分级采样器同步进行了大气气溶胶采样,样品用离子色谱(I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城区PM10中水溶性离子占了质量浓度的62%~71%,高于临安区域本底站45%~47%,可以看出城市地区污染天气的形成,产生水溶性离子的污染源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临安区域本底站SO(2-)(4)、NH+4
本文通过CE318资料计算了2002-2006年新疆乌鲁木齐、和田、塔中、哈密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详细地分析了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月、季变化特征及气溶胶光学厚度与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这4站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地区性差别,乌鲁木齐、哈密月分布呈现单峰型,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边的和田、塔中则呈现双峰型。从四季来看,乌鲁木齐冬季AOD最大,余者AOD最大值都出现在春季。气溶胶
2007年5月~10月在黄海海滨青岛的观测表明大气PM2.5和PM10质量浓度呈同步变化,且变化范围较大。海陆风转换对海滨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海风输送时空气较洁净,而陆风输送通常导致空气质量变差。PM2.5、PM10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RH%)呈显著反相关,可能与RH%较高时多为海风输送有关。海风输送条件下较高的RH%和细粒子吸湿增长可能导致了此时PM2.5对PM10质量载荷的贡献率(64.7%)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AVIM对青藏高原西部陆气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AVIM对青藏高原西部陆面过程具有一定模拟能力,能够较真实地再现净辐射、感热和地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可以反映青藏高原西部能量平衡的基本特点。高原气候变化对植被生理生长过程有明显影响:气温、降水增加均有利于植被生长,气温变化对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要强于降水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西部植被变化可能主要受热量因子(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
利用川渝地区1961-2006年145个台站汛期的逐日降水和最高温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高温和干燥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夏季高温日数与严重干燥事件的空间分布比较相似,除重庆东南部以外,自西向东基本呈阶梯状递增趋势,高值中心集中在重庆中部、西南部以及四川盆地东南部;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川渝地区大部夏季高温日数与严重干燥事件的发生频次以增长趋势为主,呈减少趋势的若干站点分布较零散,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