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果实生长中细胞变化与基因调控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paccp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枇杷属植物野生个体及不同栽培类型的果实大小自然变异幅度很大;但都存在种核大、果肉薄的问题。以往的研究认为其果实生长符合S型模式,分为幼果滞长期、细胞迅速分裂期、果实迅速膨大期和成熟期。目前对于所处的细胞活动状态,多数依靠果实外观变化作推测;不同细胞进程如何在果实发育中发挥作用也有待研究;仍未见枇杷果实细胞发育调控基因的报道。研究枇杷果实生长模式、细胞变化动态及相关基因表达模式,以期建立果实生长的细胞变化动态模式图,挖掘相关指示基因,为枇杷果实发育研究奠定细胞学基础。以‘早钟6号’枇杷为试材,为解析细胞数量与细胞大小在果实生长过程中的贡献度和作用时间,用22个发育阶段的样品为材料,取近胚珠部位的萼筒或近赤道面的果肉,进行切片与细胞观测。观测果实生长动态发现,其果径早期增大缓慢;花后28 d后迅速膨大;直到果实成熟前1~2周,生长放缓至不再增大,果个达到最终大小。开花后萼筒增厚早于果径,在花后7 d即开始快速增加,花后42~80 d增长放缓,之后转入急剧增长至成熟。对跨果皮—果肉—心室膜的细胞层数及细胞大小动态变化的观察发现:花开放时萼筒有约40层细胞,果实成熟时约60层,说明其细胞数量增长主要在花发育阶段完成。首先细胞分裂在开花后很快启动,快速分裂维持到花后42 d左右,之后细胞层数基本不变。与已报道的苹果和梨相比,枇杷果实虽然开花时细胞数量较多且维持细胞分裂的时间较长,但成熟时的细胞数量明显少于苹果与梨,说明细胞增殖速率低是导致其果肉单薄、果实大小相对于苹果和梨小的重要原因。细胞膨大分析发现,细胞在花后14 d开始低速膨大,花后49~63 d细胞几乎不增大,而到花后80 d前后,细胞进入急剧膨大阶段。分析细胞进程调控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EjCDKB1;2等在细胞分裂旺盛期高表达,可指示细胞分裂强度;EjEXPA1/15在细胞快速膨大期上调表达,可指示细胞膨大强度。EjWEE1和EjKRP3在细胞停止分裂前后高表达,可能参与停止细胞分裂。这些指示基因的发现可为不同枇杷材料果实发育的比较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存在初中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不足,教师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现状不了解或了解后束手无策的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那么初中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现状如何?针对现状,教师应采取怎么的教学策略呢?采用文献研究法、测验法、统计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九年级184名学生进行测验,并对两所学校5名
研究目的研究淀粉与蔗糖、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间的交互作用对变形链球菌(S.mutans)的产酸力、粘附力和生物膜形成能力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检测其致龋相关基因和调控通路的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理解蛋白质的功能及细胞过程的机理至关重要,但目前常用的蛋白组学策略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大规模分析上均有显著不足。本工作中,我们首次建立了
自然界中存在各色各样的复杂网络,并且许多复杂网络都是由大规模的个体组成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众所周知,一个大规模网络的动力学复
试验设计作为统计学的重要分支,其理论和应用研究非常广泛。其中多因子试验(即因析试验)是试验设计的一个极为重要和基础的研究领域。为实现实际试验的最优化,有两类研究问题
本文首先考虑带有无界阻尼项的半线性微分方程p(+ h(t)φp(x′) + ωpφp(x) = 0,其中ω>0及φp(z)=|z|p-2z,p>1。假设阻尼系数h(t)的发散速度有一些参数所决定。通过比较指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是中国半干旱沙区优良的固沙半灌木,也是毛乌素沙地半灌木植物群落的主要建群种。油蒿在沙地的固定、沙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本文研究了四维系统中带有非共振特征根和Γ1的稳定流形(Ws)倾斜翻转的余维3双同宿环分支。我们通过建立Poincar′e映射来解决余维3的双同宿环分支的各种问题,并给出了大环Γ
纳米天线是传统天线在光频段的延伸产物,因能将入射的光束耦合到远小于衍射极限的空间尺度而备受广大研究人员关注。在光学纳米天线的传统设计方法中,研究人员通常利用常见几何行状的堆叠、排列和组合等方式建立结构模型。为了得到出色的实验结果,要经过反复地参数调整、扫描和优化,工作量庞大且低效,而分形几何的出现就很好地抑制了结构尺寸的计算复杂性,提高了仿真效率。此外,利用经典的分形理论所设计的纳米天线能拓宽纳米
径向基函数(RBFS)是用简单的一元函数来描述多元函数,近些年,径向基函数插值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对散乱数据有很好的逼近效果,但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求解插值系数,当节点数据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