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钙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DPK)是植物和原生动物中所特有的Ca2+离子结合蛋白,在钙离子介导的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信号传递路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尽管在小麦中已鉴定了20个CDPK,但有关小麦CDPK基因功能还未见报道.我们通过胁迫应答检测发现,TaCPK2基因特异响应冷和白粉菌的诱导.小麦中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机 构】
: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四川成都611130;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中国
【出 处】
:
第三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钙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DPK)是植物和原生动物中所特有的Ca2+离子结合蛋白,在钙离子介导的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信号传递路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尽管在小麦中已鉴定了20个CDPK,但有关小麦CDPK基因功能还未见报道.我们通过胁迫应答检测发现,TaCPK2基因特异响应冷和白粉菌的诱导.小麦中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表明抑制TaCPK2基因的表达,可使抗性小麦丧失白粉病抗性,说明TaCPK2是小麦抗病所必需的;在水稻中过表达TaCPK2发现其能增强水稻苗期和成株期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对过表达株系中水稻SA/JA路径相关标记基因表达量的检测表明TaCPK2可能通过调节WRKY13发挥抗病作用.转基因水稻考种结果显示过表达TaCPK2在不接种白叶枯病菌条件下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TaCPK2在小麦中参与对真菌病害的抗性,在水稻中过表达后参与对细菌病害的抗性,表明其参与病原防卫的广谱性.有关TaCPK2水稻过表达株系对稻瘟菌的抗性正在进一步验证中.
其他文献
黑麦是最早、最广泛用于改良小麦的远缘物种之一,并对小麦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收集了世界各地的小麦-黑麦易位系及自己创制的新材料近400份,发现小麦-黑麦整臂易位系的染色体结构特征有三种:①融合着丝粒,②黑麦着丝粒,③小麦着丝粒。我们分析了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含1BL/1RS易位系的小麦品种近300份,发现其着丝粒均为融合的,即50%着丝粒来自小麦,50%着丝粒来自黑麦,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和
小麦野生亲缘种中具有丰富的对小麦改良具有重要意义的农艺性状.小麦-异源易位系和缺失系是小麦育种和外源有益基因定位的重要遗传材料.然而,利用传统的染色体分带、基因组原位杂交等细胞学技术来筛选外源染色体结构变异往往效率不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高效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检测方法.本研究在已有的普通小麦EST-bin-Map基础上,分别开发了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和长臂末端专化标记6VS-381和6VL-358
小偃麦种质系山农0095是一个从小麦烟农15-中间偃麦草中选出的一个大穗、多粒、多花、繁茂性强的二体异代换系.运用小麦与中间偃麦草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对该种质系进行特异SSR标记进行筛选,并利用筛选出的特异标记对其花粉辐照后代单株进行鉴定.结果发现:从202对所用特异引物中筛选出引物BARC159-2DL,能在山农0095和中间偃麦草中扩增出一条约240bp的片段,该片段在普通小麦中国春、烟农1
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不仅降低产量和品质,还产生危害人、畜生命健康的真菌毒素。小麦抗赤霉病资源匮乏,将外源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小麦品种,被认为是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将拟南芥转录因子NPR1基因转入我国栽培小麦品种扬麦1 1,经PCR、RT-PCR和Southern blot证实拟南芥NPR1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的整合及表达后,接种鉴定了不同世
利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 Dx5和By8标记、1BL/1RS易位系标记X-secalin、黄色素含量相关基因Psy-A1的标记YP7A、PPO活性基因标记PPO18等5个小麦品质相关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对来自我国不同小麦产区的180份种质进行检测,并对不同标记的等位变异以及部分标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标记YP7A分子检测表明,黄色素含量基因具有Psy-A1b、Psy
着丝粒是真核生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正确分离和传递所必需的染色体区域,含有大量重复序列。本研究利用小麦着丝粒特异序列和黑麦着丝粒特异重复序列鉴定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植株的着丝粒变化及黑麦端部异染色质变化位置。结果发现:黑麦染色体的端部异染色质发生位置的改变和全部丢失但能稳定遗传到下一代。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在黑麦附加系后代发现小麦1B染色体部分区域形成类似线虫的染色体--多个着丝粒聚集在一起并
普通小麦的起源经历了两次异源多倍化过程,通过两次染色体加倍被认为是普通小麦起源的重要途径。前人研究发现一些四倍体小麦具有未减数配子基因,但其未减数配子产生分子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将一套硬粒小麦的重双端体(dDT)转入具有未减数配子基因的四倍体小麦DR147背景中,并与黑麦杂交获取杂种F1 (2n=20 I+tL+ts),运用GISH和FISH观察杂种F1的减数分裂,旨在分析未减数配子产生的染色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籽粒性状保留了四倍体亲本的粒长特点.对合成小麦亲本及后代花后11d幼嫩籽粒进行RNA-seq测序时发现,与水稻粒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的同源基因TaGASR7在后代中各个拷贝发生表达上的差异.来源于BB.基因组的等位基因表达量最高,DD等位基因表达则受到抑制,而AA等位基因在亲本AABB和合成后代中都受到抑制.进一步的研究发现TaGASR7基因组序列全长为523、521、491 bp
利用分布于小麦整个基因组的525对SSR引物,对其在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人工合成的双二倍体Am3[波斯小麦(AABB)×粗山羊草(DD)]、Am6[硬粒小麦(AABB)×粗山羊草(DD)]之间的通用性及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25对SSR引物中有202对在小麦和中间偃麦草间多态性扩增,所占比率为38.4%;普通小麦与Am3多态性扩增引物所占比率为25.9%;普通小麦与Am6在D基因组之间
多倍体化会造成新形成物种基因组结构、功能和表观遗传学的变化,但其原因、规律并不十分清楚.小麦多倍体中重复序列变化是非常有趣的现象.rRNA基因是一类串联重复序列,它在多倍体形成过程中拷贝数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们发现,在天然形成的四倍体小麦中,来自AA组的rRNA序列全部丢失,而人工合成的四倍体小麦自交第四代,来自AA组的rRNA发生部分丢失,rRNA基因在合成体中丧失了转录活性,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