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Traffic source–domin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sampl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four time-intervals in a day(Ⅰ: 7:30–10:30,Ⅱ: 11:00–14:00,Ⅲ: 16:30–19:30,and Ⅳ: 20:00–23:00)in a tunnel in summer,2
【机 构】
: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S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raffic source–domin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sampl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four time-intervals in a day(Ⅰ: 7:30–10:30,Ⅱ: 11:00–14:00,Ⅲ: 16:30–19:30,and Ⅳ: 20:00–23:00)in a tunnel in summer,2019,in Xian,China.The total measured VOC(TVOC)in periods Ⅰ and Ⅲ(rush hours,107.2 ± 8.2 parts per billion by volume [ppbv])was 1.8 times that in periods Ⅱ and Ⅳ(non-rush hours,58.6 ± 13.8 ppbv),consistent with the variation in vehicle numbers in the tunnel.
其他文献
对二氧化碳(CO2)通量的准确定量表征是研究气候变化进程、评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功能、制定减缓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科学基础.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基于大气反演的 CO2 通量数据产品有两套:由欧洲中尺度预报中心实施,哥白尼大气监测服务发布的碳通量数据(CAMS)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开发的 CarbonTracker2019B 碳通量产品(CT2019B).本研究基于GEOS-Chem 模式,对上述两
基于海上 X 油田大位移 CO2 回注井注气指标、注气组分、井身轨迹及注入温度,分析了不同油管尺寸下井口注入压力,并结合工程压缩机回注压力限制,确定最优油管尺寸,并对井筒流体温度压力、井筒中流体的流态进行了分析。结果 显示:回注井采用 4-1/2”油管可满足工程压缩机回注压力限制;在中、高注气量时,井筒流体温度随井深增加而降低,低注气量时井筒流体温度在空气段和海水段迅速下井而后随井深增加而升高;在
江苏作为中国的工业大省,其工业碳减排是实现江苏省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本文在系统分析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扩展的 STIRPAT 模型,分析了江苏省工业碳排放主导驱动力并预测了江苏省工业碳达峰的时间和达峰量。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8 年江苏省工业碳排放量持续增长但工业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工业碳排放空间分布则表现为苏南>苏北的特征;煤炭仍然占据工业化石能源消费的主
散射辐射比例增加引起植被光合作用增强的现象被称为“散射施肥效应(DFE)”,因受到与散射辐射协同变化的环境因子的调节,量化该效应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 ChinaFLUX 站点观测数据,通过光能利用率模型和通径分析方法探究中国多种典型地表生态系统 DFE 的最适环境范围、饱和水汽压差(VPD)与气温(Ta)的间接调节作用、和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散射光合有效辐射(PARdif)对
我国近海工农业发达,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日益严峻,同时海上富含 CO2 油气储量发现逐年增加,开发面临较大挑战。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油田实例综述了海上 CO2 驱技术研究成果和已开展项目实施经验,总结了该技术在方案设计、实施工艺和监控措施等方面获得的技术突破与经验。在此基础上运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技术手段,评估了我国海上 W 油田实施 CO2 驱的提高采收率与埋存的潜力,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表明,该技
各地区生产生活,以及各项的产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 CO2 排放到大气中,如果植被吸收CO2 的量少于排放的量,就会使得大气中的 CO2 量增加,进而使得温室气体进一步的增加,而加大气温度升高,对生态系统构成诸多负面影响的环境压力。如果某地区排放的 CO2 都被当地植物所吸收,就实现了当地碳中和的目标,假如各地的植被都能把本地排放的 CO2 吸收掉,则国家范围,乃至世界范围的炭中和目标就实现了。
IPCC 关于 1.5℃ 全球变暖的空间报告中非常强调碳中和的概念,以实现《巴黎协定》中反映的长期温度目标.陆地净初级生产(NPP)是植物单位面积和时间积累的有机生物量净量.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NPP 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运行的变化,并影响其发展.然而,多数研究集中在基于回归模型对于人为机制(例如土地变化和城市化)以及气候变化对于 NPP 的驱动分析上,极少有研究者关注三者的协
净初级生产力(NPP)已被广泛用于估算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气候变化和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 NPP 的变化对碳汇、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变化具有连锁效应。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 NPP 时空格局的影响,反而低估了土壤条件在植被生长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气候-城市化-土壤盐渍化”如何对干旱区
A growing number of countries are committing to net-zero emissions goals by around mid-century,which can bring a serious of benefits from reducing the level of temperature rising.Avoiding heat-related
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 Super-SBM 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揭示 2009-2017年江苏省各地级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 表明:2009—2017 年江苏各地级市用地利用效率除苏州和盐城外均呈波动提高趋势;碳排放约束下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地域不均衡性,保持“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热点区范围扩张且逐渐北移,冷点区已形成以宿迁为核心的低值集聚格局;人口集聚和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