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医理论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奠基于中国哲学思想之上,是医学客观实践与社会文化积淀有机统一的典型代表,是伦理思维的升华,是经验思维的化身,更是形象思维的集大成者.中医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基本认识理论,之所以具备原创性,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其学术观点,而是其特有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中医学术发展进程来看,每一次思维活动的革新,均会促使中医理论与实践取得重大进展.中医思维
【出 处】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理论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奠基于中国哲学思想之上,是医学客观实践与社会文化积淀有机统一的典型代表,是伦理思维的升华,是经验思维的化身,更是形象思维的集大成者.中医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基本认识理论,之所以具备原创性,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其学术观点,而是其特有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中医学术发展进程来看,每一次思维活动的革新,均会促使中医理论与实践取得重大进展.中医思维蕴育于中国传统思维体系之中,是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和民众精神心理思想在认识人体和疾病过程中的具体反映,体现于多种思维方式。概括起来,中医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系统思维、运动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实证思维、顺势思维。
其他文献
汉唐文献中虽未提及"产前焦虑症"这一病症名,但人们已认识到焦虑对胎产的影响.本文就当时引起产前焦虑症的原因和所采取的调节方法讲行探讨.研究认为,无论是因妊娠所致的身体不适,或对胎儿的性别、健康、外貌、命运等方面的担忧,抑或是对分娩的恐惧,都能导致产前焦虑症。虽然有些调节方法在今人看来属迷信、荒诞之举,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之下,至少对孕妇产妇焦虑心理提供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缓解
自中药作为一种商品而开始在市场上交换,就随之而出现了"药行""药栈",俗称"行帮""棚帮".一些资金雄厚者,有时也囤积某些药材,垄断市场,大发宏财.近代已还,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合作运动的广泛开展,组织农村合作社成为改善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于是,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众多的药材运销合作社,其中有囤货待售、限制生产,试图从源头上对中药材进行垄断者.为此,上海医药界于1934年掀起了一场抵制象贝居奇
隔蒜灸是指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柱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隔蒜灸属于中医外治法,能够将蒜的药效和渗透性以及艾灸的温经通脉作用结合起来,通过刺激穴位,经络的传导,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此方法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瘰疬、肺痨以及初起的肿疡等病症,临床应用广泛.在治疗内科、外科、皮肤科、五官科以及妇科等疾病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非器质性病变的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大便性状以及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目前认为:IBS分为4型: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确定型,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是最常见的一种.研究表明,IBS是一类具有特殊病理基础的身心疾病。IBS-D属于中医的“泄泻”、“肠郁”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调、精神抑郁、思虑劳倦导致乜叽,临床表
颈椎病是指由于椎间盘、椎体及其附属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到颈部的神经、血管和脊髓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针灸能够通过改善微循环,提高痛域,消除炎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损伤修复,从而恢复机体功能,改善颈椎病的临床症状.笔者对近三年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认为针灸疗法作为绿色的物理治疗,具有疗效肯定、效果持久、操作简便易行、不良反应小等优点,针刺疗法、针刀疗法、刺络疗法
俞募配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配穴方法,是指将病变脏腑的背俞穴与腹募穴配合使用.人体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其相应的俞募穴出现疼痛或过敏等生理反应,应用此法来治疗相应的病症,优势显著,本文总结了近5年来俞募配穴法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中的运用.随着俞募配穴法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多,其疗效也被不断的证实,适应症主要为:慢性支气
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正常的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持续性闭经和性器官萎缩,并伴有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升高,而雌激素降低的综合征[1].卵巢早衰从临床表现上看,可归于中医学"血枯""闭经""不孕"的范畴.其最根本的病机为肾虚精亏,中医药以补肾为基础治疗卵巢早衰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的特点.研究指出,在治疗上中医将其辨证为各脏腑功能的失调,通常在治疗方面强
在漫长的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古代中医护理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代中医也没有能形成专门的护理专业和护理队伍,然而中医护理的理念、理论、方法和实践都始终贯穿于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在古代中医实践中医、药、护是不分家的,历代医学家集医、药、护多方面医学知识和经验于一身来行医,并在行医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护理理论和经验,现按中医发展脉络和线索,概括地论述中医护理的发展史略.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就有了从事
晚明文坛,冯时可声名显赫,宦海浮沉二十余载,三仕三己,恒以忠孝为立世之本。据今人何娟统计,现存《冯元成选集》83卷中,冯时可诗作达2052首之多。此外,冯时可精通医理,专论医学之著作亦有二部。《众妙仙方》成于万历乙未年(1595),书分60门,载方1600余首,从病证、病因、治法、日常生活等类别论述,并选录防虫灭蝇、藏书裱画、涤除污垢、防治猫狗病之方药。《上池杂说》乃医话漫谈,主温补、扬东垣,善用
本义的“脑”主要是指位于头部的动物中枢神经的主要部分。在本草中,既用到了它的引申义项“提炼的精华”——如樟脑、龙脑、薄荷脑;也用到了它的另一层引申义项“像脑子”一样嫩——如青蒿脑。即明清香药的“脑”制备主要是薄荷脑和樟脑,“青蒿脑”并非是从青蒿中提取制备的。在文献研究中,有时候会望文生义,以樟脑、龙脑、薄荷脑之类的提取物命名来想当然地以为“青蒿脑”或许也是某种“提炼的精华”。事实上,有时候需要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