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使用常规天气、灾情、自动站、卫星云团、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2年4月10日外来飑线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①外来飑线是由若干个倾斜深厚对流单体所组成,具有紧密排列的回波带结构.②云图上表现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受到MCS降水冷却和西南倒槽东伸与午后增温的共同影响,形成温度锋区,在锋区合适的地形条件下产生对流风暴.③飑线形成前期,M
【机 构】
:
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南昌330046 江西省宜春市气象局,宜春336000
【出 处】
:
2013年全国重大天气气候过程总结和预报预测技术经验交流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常规天气、灾情、自动站、卫星云团、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2年4月10日外来飑线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①外来飑线是由若干个倾斜深厚对流单体所组成,具有紧密排列的回波带结构.②云图上表现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受到MCS降水冷却和西南倒槽东伸与午后增温的共同影响,形成温度锋区,在锋区合适的地形条件下产生对流风暴.③飑线形成前期,MCS南侧出现多条平行短带"梳状"回波特征,并在其南端不断产生对流单体回波,最后发展成飑线回波带;随着午后地面气温升高,飑线移动前方不断产生具有"前伸"、TBSS和假象回波结构的超级单体回波.④5min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前期阶段,能够准确观测到西南急流的演变情况,包括急流中的某些脉动;当飑线系统临近时,受飑线中尺度环流的影响,飑线移动前方具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且伸展高度可以达到6000m,但垂直风速、Cn2和信噪比都比较小;当飑线系统过境时,具有很强的水平风切变,由于强降水的下曳作用,垂直风速、Cn2和SNR都明显加大;飑线系统过境后,恢复到前期阶段.
其他文献
Surveys and collections of the Zingiberaceae plants have been undertaken between 2011 and 2013 in many provinces of the southern, central and northern parts of Laos.The total living collection number
利用2002-2012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卫星资料(包括红外卫星云图、TBB、TZT等)、常规观测资料等,采用统计分析和数值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山西省降雪天气的云型特征及云系发展原因.结果表明:依据卫星云图特征,可以将造成山西省降雪天气的云系概括为高空槽云系、锋面云系、高空急流云系、螺旋状云系、叶状云系等五种.不同云系生成在不同的环流背景下,在其影响下,造成的降雪量级、范围及持续时间均不同.但无论是
本文对2011年夏季华南一次季风槽中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发生在中尺度对流云团TBB梯度(TBB等值线的密集区)最大的区域到云团中心TBB的最低区.暴雨云团都发生在水汽羽中,水汽羽是一条暖湿输送带,水汽羽的范围和形状基本和850 hPaθx≥350 K的高值带的范围和形状一致,且水汽羽与850 hPa θx≥350 K的脊轴
利用FY-2卫星云图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在研究发生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基础上,对其卫星云图结构形式、纹理等特征进行分析,提炼引发长江中游暴雨的典型云带特征,其中"厂"型云带由中低纬三条云系相互作用形成,是引发长江中游区域性暴雨的典型云型,在西南一东北向云系和东西向云系相交处是暴雨中心."厂"形云带的强弱与江淮切变线、南支槽、川西低涡、高低空急流、黄淮高压等影响系统的强
利用FY-2E红外辐射亮温(TBB)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0年6月19-20日广西一次大范围暴雨MCC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境内西段锋面南压时东段锋面在南岭长时间静止,是生命史较长、尺度较大的MCC形成的重要原因.卫星云图显示MCC由断裂的锋面云带南移靠近广西时变宽进而在广西北部强烈发展形成.物理量分析表明,广西北部处于副热带高压北部边缘,是MCC发生的有利区
应用各种观测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鲁南极强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西风槽、850hPa暖式切变线和地面倒槽是主要影响系统,中低层湿层深厚,有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暖式切变线辐合、暖平流、倾斜涡度发展,都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造成强降水.强降水期间有次级环流产生.中高层弱冷空气侵入是此次强降水的关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LAPS局地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湖南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虽均属于湖南盛夏低涡冷槽型暴雨过程,但降水性质、中尺度特征和环境条件有差异.第一次过程暴雨由一个接地的β中尺度低涡产生,低涡维持的时间长,且稳定少动,局地降水强度大.第二次暴雨过程直接影响系统为中尺度切变线,强降水范围大,且持续时间长.两条水汽输送通道的建立和对流层中低层水
利用NCEP1°×1°逐日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对2011年9月11日重庆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高空低槽、西南低涡和冷空气共同作用形成的.西南低涡在10日夜间先快速发展然后强度又迅速减弱,与850hPa低涡东北方向的冷平流输送和500hPa槽后负涡度平流输送有关.西南低空急流的位置偏东,距离低涡中心位置较远,也是低涡强度得不到进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雷达风廓线资料,选取2012年11月5-6日、11月11-12日两次发生在吉林东南部山区的雨转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两次过程的强降水性质分别为锢囚锋区降水和地面气旋的暖区降水;长白山区地形抬升作用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当天气系统从不同路径进入山区,强降水的位置不同;充足的水汽是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两次过程的水汽分别来自东南风带来的海上暖湿气流和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1-22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冷锋云系前部暖区中发展的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和中尺度涡旋(MCV)是该暴雨的直接制造者.强降水发生在MCV的东南部,MCV的形成促进MCS的发展,导致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涡度方程的收支诊断表明:MCV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低层的涡度制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