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度条件入手分析大别山区冰雪灾害天气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月中旬初开始,大别山区持续降雪21天,成为建国以来降雪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年。雪深最大的区域集中在安徽省大别山区,是全国积雪深度最深的地区,最大积雪深度为金寨县的54cm。长时间积雪、冰冻给该省交通、电力、通信、人民生活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低温、积雪造成的路面结冰,是一种严重危害地面交通的恶劣天气灾害。本文用安徽大别山金寨县历年1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来分析今年1月份大别山的冰雪天气。通过对大别山区1971—2000年30年中1月降雪结冰统计分析,讨论了该地区积雪结冰时间变化和各影响温度的变化规律,总结了对降雪结冰预报具有指示意义的关键因子;同时从温度条件入手,对2008年1月大别山区持续低温、冰雪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稳定、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为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提供了条件,有利的温度垂直分布,是形成地面强冰冻的直接原因,积雪和低温造成地面冰冻灾害的严重性;通过与历史值的比较分析,结合今年初的强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的特征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降雪路面结冰等级预测服务流程。
其他文献
2008年1月阜阳市连续出现三场暴雪天气过程,打破自195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记录。本文分析比较他们的主要环流特征、影响系统、水汽和垂直运动条件;认为中高纬大气环流阻塞系
会议
基于2005年7月9日~10日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的一次特大暴雨造成的巨大影响,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对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模式输出产品对该次暴
会议
气象灾害的损失程度,是由众多灾害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因素对灾害损失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和影响关系都不相同。因此,气象灾害损失可看成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可以
会议
2007年7月7日20时~8日20时安徽临泉县迎仙站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518.1mm,破安徽省日最大降水记录,本文对这次极端天气过程着重从卫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是在有
会议
本文利用全省116个气象站的逐日气温、降水和天气现象等资料,对2008年1月中下旬河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历史强度和灾害影响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
会议
2007年5月5日江苏出现了大范围的雷雨、短时大风和区域性冰雹天气,环流背景场的分析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由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触发所致,影响系统的配置表明:高空冷空气先行南下,地
会议
为了给北京地区的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提供必要气候背景,利用1997-2004年5-8月高分辨率的地球静止卫星逐时红外亮温资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对流活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同使用常
会议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了持续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为了研究此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特点与成因,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的资料对此次灾害过程进
会议
本文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讨论了气象应急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与内容。气象部门应急平台由国家级、省级两级指挥平台构成,主要由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气象灾害多维综合监视
会议
通过构建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指数和降雨强度指数,最终建立降雨型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模型,将全省按灾害易发性划分为高、中、低三类区域。借助ArcGis平台,用栅格数据模型(Raster)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