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单极虫(Thelohanellus wuhanensis)是自上世纪90年代就危害湖北地区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养殖的重要粘孢子虫病原,现经过苗种或其他途径传播,该病害每年除在湖北暴发外,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区呈现暴发趋势。2010年7月-2013年6月,作者分别于湖北洪湖、东西湖地区异育银鲫夏花苗种专养塘中采集到3.5-10.6 cm的苗种,鱼苗体表有大量包囊,造成苗种的大量死亡,死亡率高达90%。早期研究者对武汉单极虫进行了光镜形态描述,但其超微结构、具体寄生部位及对鱼体的组织病理尚未研究。作者测量了采集到的武汉单极虫的形态学数据,与早期描述基本一致,但作者发现武汉单极虫的部分孢子前端有缺刻,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该缺刻是由于壳瓣一边明显较薄所致。同时,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孢子表面光滑,但少量孢子一面有突出的脊,这种特征同样存在于部分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与吉陶单极虫(T.kitauei)的孢子表面。武汉单极虫缝脊明显,直或"S"形位于孢子中部。光镜观察发现武汉单极虫孢质中存在大量颗粒物质,部分孢子被膜包裹。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孢质中的颗粒物质为0.66-1.14μm的球状电子致密物,但其组成成分仍然未知。透射电镜显示所有孢子都被一层膜包裹,但部分膜紧贴孢子壳瓣导致光镜下无法观察到。组织切片显示武汉单极虫寄生于异育银鲫皮肤的真皮层,造成表皮细胞的坏死、脱落,真皮层有大量黑色素细胞聚集造成包囊表面呈现黑斑。同时,切片显示武汉单极虫的孢囊膜侵入到鱼体组织中去,推测这是武汉单极虫获取营养物质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