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式液相蛋白定量技术(Cytometric Beads Array,CBA)是利用一系列荧光强度不同的微球包被有特异性捕获抗体,与微量待测样本孵育后,形成"三明治"复合物并在流式细胞仪上进行检测的新技术。CBA技术在纳米药物、药物载体、天然药物的毒理评价中的应用日益增多。本文重点介绍流式液相蛋白定量技术检测细胞因子在药物毒性研究中的应用。1、CBA在纳米药物免疫毒性检测中的应用Himanshu等通过检测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对基于固体脂质纳米颗粒的新型乙肝疫苗进行了一系列的免疫毒性评价。Dhanya等通过检测IL-8,IL-1β,IL-6,TNF-α,IL-12p70和IL-10的水平,发现改性明胶纳米粒缓释载体不会造成炎症反应,是理想的体内生物材料。2016年Nadege Grabowski等对一系列聚合物纳米涂层材料对THP-1巨核细胞的毒性进行了研究,检测了人的7种因子表达水平,发现稳定剂的存在是导致PLGA材料产生毒性的潜在因素。2017年Violet等对小鼠的IL-6,IFN-γ,TNF-α的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氧化锌纳米颗粒的免疫毒性对鼠的年龄有依赖性。2、CBA在药物载体相关炎性因子检测中的应用Ali Kermanizadeh等对肽共轭脂质体递送系统作用于活化内皮细胞进行了毒理学评价,通过对IL6,ICAM-1,VCAM-1等因子的检测,发现这种脂质体无细胞毒性以及炎症刺激。Nathan Gooch等通过检测相关促炎症因子,发现胶囊药物环的生物相容性良好。CBA技术也可用于移植材料的毒理学评价,LEANDRO等通过检测IL-6及TNF-α的表达情况,反映出甲氨蝶呤PCL缓释移植物可有效抑制炎症的产生且无全身毒性。3、CBA在天然药物及成药研究中的应用Monica等以大鼠为模型,检测IL-6和TNF-α表达水平后,发现姥鲛烷和饱和矿物油不会导致自身免疫关节炎的产生。L.-M.Koeper等对体外皮肤模型细胞在噁唑酮等致敏剂刺激后的细胞信号通路进行了研究,使用CBA技术检测了MAP激酶的磷酸化水平,发现CBA检测磷酸化是一项很有前景的体外检测致敏剂的方法。Kiyoshi等利用CBA技术样本需求量小,检测速度快的优势,对给药处理的幼年大鼠在不同生长时期的Th1细胞因子进行了体内外检测,实现了对吲哚美辛在大鼠上的发育免疫毒性评价。综上所述,CBA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和分析药物刺激后多重细胞因子含量以及蛋白磷酸化水平的情况,逐渐成为传统的检测细胞因子的ELISA法的替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