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相关蛋白A参与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制

来源 :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会议2015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ong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为重要的病变基础,不稳定斑块破裂形成栓子阻塞血管,直接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事件。近年来研究发现,妊娠相关蛋白A可作为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标记物,但其具体机制尚未见系统的报导。本文总结了妊娠相关蛋白A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金属基质蛋白酶(MMP)、炎性介质等综合作用,最终促进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机制。当然,其中很多具体机制不甚清楚,期待更多的关于这一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5例,入组患者随机分配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治疗组)及阿司匹林组(对照组),观察指标包括治疗14天及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及其安全性。
目的:探讨短期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非心源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安全性、可行性,并对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在广东省有3家研究中心参加本研究,234例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在发病后72小时被随机分配到强化他汀剂量组(阿托伐他汀80mg,直至90天)和常规他汀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mg,直至90天)。主要观测指标包括:安全性指标;7天内卒中/TIA进展或复发;治疗28天和
目的:探讨DSA术中造影及双容积成像技术在颈内动脉颅内的动脉瘤夹闭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在复合手术室行动脉瘤夹闭术并术中造影及三维双容积重建的病例。共纳入20例病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36岁~76岁,平均52岁。术前进行脑血管造影及双容积重建评估动脉瘤大小、位置、与邻近血管关键及邻近骨性结构关系。并模拟手术入路角度进行观察,设计手术方案。动脉瘤夹闭
目的:对部分高危人群进行前瞻性综合防治,干预可干预危险因素,试行基地医院指导社区卫生站综合干预管理的这种监控网络,以探讨适合珠海市特点的卒中防治措施,从而完善卒中防控体系并推广至全市。
目的:低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已经被动物实验证实。国外关于低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试验认为低温治疗安全可行,但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证实。这些临床试验均采用了全身低温方式,这种低温方式给身体其他系统带来的副作用影响了患者的预后,而且全身低温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目标温度。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经动脉选择性脑低温治疗变得容易实现,本试验初步研究了血管内再通联合经动脉选择性脑低温治
目的:慢性闭塞性血管病变(CTO病变)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对其治疗方法还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该类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由于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或痉挛为基础,出现血液流速减慢导致脑干前庭系统及小脑的缺血性疾病.单一扩张脑血管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我们从2001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长春西汀为主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会议
目的:观察使用不同剂量他汀对接受脑血管介入诊疗患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194例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脑血管介入诊疗的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他汀组(阿托伐他汀40mg/天)(n=98)和常规剂量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mg/天) (n =96)。
背景: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袭性的脑刺激方法,利用弱的电流经颅刺激目标区域引起脑兴奋性的改变。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高,存活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如遗留失语、瘫痪、认知障碍、偏侧空间忽视等,严重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急症,约占全部脑卒中的5%-10%,主要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致死和致残的重要疾病之一.临床上以起病急骤,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为主要临床特征.非编码RNA包括miRNA,siRNA,lncRNA等.miRNA是高等真核细胞中的长度为21-23bp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具有进化保守性、组织特异性和表达时序性,主要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端非编码区特异性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