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境下福寿螺的性状特征、种群结构和密度效应分析

来源 :2015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in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广东省11 个城市中4 种不同生境下福寿螺(Pomaceacanaliculata)种群的性状特征、年龄结构、性比和密度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福寿螺的性状特征在不同生境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体质量与壳高之间关系符合异速生长方程,且不同生境下有不同的异速指数;福寿螺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有不同的年龄结构,稻田、沟渠中种群表现为增长型,废田、池塘中种群表现为稳定型。生境对福寿螺的性比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性比与体质量的关系影响显著;福寿螺种群增长遭受密度制约,不同生境下的密度制约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沟渠中最小,池塘中最大。本研究表明生境对福寿螺的性状特征、种群结构和密度制约均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生境下福寿螺种群的增长潜力也不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其他文献
胰岛素样促雄腺激素(IAG)基因在甲壳动物的性别分化(雄性化)、代谢和生长中起着关键作用.本实验克隆了青虾IAG,性腺抑制激素(GIH)、蜕皮抑制激素(MIH)和高血糖素(CHH)基因组序列.结果显示,GIH、MIH 和CHH 基因组序列均由3 个外显子和2 个内含子组成.GIH 和MIH 拥有相同的内含子插入位点,而CHH 的内含子插入位点则与它们不同.我们还在5非编码区发现两个cAMP 反应原
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se,CA)是一种Zn2+结合酶,本实验根据三角帆蚌比较转录组和牡蛎的蛋白质组数据库,克隆并获得碳酸酐酶cDNA 全长,命名该基因为HcCA2.我们分析了HcCA2 基因在白色和紫色三角帆蚌中的差异,发现表达模式相同.其主要在外套膜中表达,其他组织几乎不表达,但是紫色蚌珍珠囊中的表达量较高.在珍珠形成过程中,该基因的表达逐渐增加,直到29 天都保持较高的表达
红罗非鱼的体色变异现象一直是困扰其集约化规模养殖的主要瓶颈.为了探讨红罗非鱼体色变异的遗传分子机制,本研究对红罗非鱼体色相关的黑色素合成通路中6 个基因(MC1R、Asip、Slc7a11、Sox10、Tyrp 和Dct)在不同组织和不同体色(粉白色WP、黑斑PB、红斑PR)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 结果表明,各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不尽相同,Asip 和Dct 在肠和血中的表达
人类的frizzled(FZD)基因家族包含10 个同源基因,均分布在人类的质膜上。不同的FZD 基因具有不同的生理学作用,且在三个重要信号传导途径中扮演重要角色,故FZD 基因对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通过对鲤鱼全基因组扫描,我们确定和注释了鲤鱼的FZD 基因家族。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V101、OS、NS、G2 四个群体凡纳滨对虾的头胸甲长(L1)、第1~6 腹节长(L2-L7)、尾节长(L8)、体长(L9)、全长(L10)、头胸甲宽(W1)、第1~6腹节宽(W2-W7)、头胸甲高(H1)、第1~6 腹节高(H2-H7)等24 项形态性状和体重Y 进行比较,分析了各群体形态差异及其与体重的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四个群体间形态差异显著
Toll-like receptors(TLRs)在先天性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TLR18 作为重要的TLR 家族成员,目前只在水生动物发现。本文克隆了草鱼TLR18 基因,cDNA 总长3600 bp,编码852 个氨基酸。结构与分析,TLR18 基因具有典型的TLR 结构域,包含胞外结构域、跨膜区和TIR 结构域。
本实验利用10 对微卫星标记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人工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12 个,期望杂合度平均范围为0.307-0.757,观测杂合度平均范围0.208-0.583.
近年来,有国外研究者发现在双壳纲物种的海洋贻贝科,帘蛤科和淡水珠蚌科中存在DUI(doubly uniparental inheritance)现象.在这种遗传方式下,存在F、M 型2 种线粒体DNA(mtDNA),雄性个体除了能够遗传到母系传递的F 型mtDNA 之外,还可以从父系传递获得另一种特殊的M 型mtDNA.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一般呈现严格的母系遗传.然而,在部分贝类中发现存在DUI(DoubleUniparental Inheritance)现象,即双单亲遗传;在这种遗传方式下,存在2 种线粒体DNA,即F 型和M 型.F 型来源于母系,M 型则来源于父系,且M 型只存在于雄性后代的性腺中.
于2013 年4 月至2014 年3 月对辽宁两种混养模式池塘浮游生物的组成及粒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48 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50×105 个/L、0.90mg/L;共检出浮游动物24 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1.57 个/L、0.51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