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库塔垦区棉花生产现状、优势及发展对策

来源 :中国棉花学会2005年年会暨青年棉花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ppers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二师库塔垦区光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改革开放以来,农二师库塔垦区棉花生产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在90年代后,加强了对水利设施的建设,至2004年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占90%以上,有利地促进了棉花生产的发展.2004年单产达到2207.7kg·hm-2,跃居全国先进水平行列.同时,本文针对库塔垦区棉花生产发展存在的品种多乱杂、地膜污染和施肥技术等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其他文献
利用农一师哈克尼西胞质不育系作为母本,农七师稳定的高代优质棉品系H9-21作保持系,进行连续6年12代的转育,选育成新的高品质胞质不育系H9-21A.不育系H9-21A具备胞质不育系的特点:100﹪的不育,与哈克尼西胞质不育系相比,具有大铃、优质、抗病的特点.利用农一师所选育的陆地棉恢复系H8R,海岛棉恢复系97-1R和H13R均可使其F代恢复育性,其杂交组合表现为大铃、高衣分、早熟、丰产、优质、
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生产的棉花曾被上海等地纺织企业誉为"纺织纲筋".如何在保证棉花面积和产量稳定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棉产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在20余年的棉田间作套种的实践中,总结出菜//棉//椒("//"表示套种,不同)套种模式.与过去的菜//椒//棉、椒//棉的不同之在于套种辣椒的时间不同、辣椒上市时间不同和必需选用中晚熟耐热抗病毒病的品种.推广该种植模式既能有效地利用土地、光热
2003年,在湖南长沙、宁乡、南县、澧县以及安徽铜陵、江苏扬州、山东临清等7个地点,对包括对照中棉所29在内共37个抗虫杂交组合进行了纤维品质比较试验,并用Excel、DPS等专业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广义纤维品质性状、狭义纤维品质性状和育种纤维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广义纤维品质性状的第一至第四主成分依次为:纤维长度与纺纱性能内在品质因子、影响品质的外在杂质因子、纤维外观色泽与强度因子和
综述了RNA干涉中siRNA和microRNA分别介导的基因沉默作用机制,RNA干涉在植物中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中的RNA干涉和植物病毒诱导的RNA干涉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对RNA干涉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主要包括功能基因组研究、转基因植物研究及植物抗病性研究.
简述了国内外一些棉产区品质布局的现状.结合新疆棉区生态品质分布的研究结果和气候相似论,提出了新疆棉区品质布局的初步细化方案,为新疆棉花品质布局和不同品质类型的品种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设置不同播期,研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不同熟性棉花品种铃重的分布状况,为建立棉花生长发育的模型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棉花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中熟和早熟两品种总体来看均是第一果节的铃重大于第二果节;棉株的纵向结铃性表现为从下向上逐渐变差.早熟品种,相对来说晚播的铃重在棉株上的分布较均匀,整体的平均铃重也较高,早熟品种可适当晚播.中熟品种晚播则优势棉铃的空间位置下降,从铃重的横向和纵向
近年来,周口棉花生产出现徘徊和下滑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突破性主栽品种是根本原因.自1998年以来,该区示范推广杂交棉,皮棉比常规棉99B增产18.6%~26.3%,纤维品质提高一级左右,杂交棉在当地的大面积应用,对稳定周口的棉花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自然水源的紧张,棉花已成为中牟县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产量一直不理想,通过调查和试验,总结出当地移栽地膜棉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杂交棉生产的快速发展是从1998年开始的,之前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虽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受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一直处于小规模种植阶段.直到1998年抗虫杂交棉问世,杂交棉F1代利用才进入快速推广时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转Bt基因协调了棉花高产、优质和抗病虫之间的矛盾,使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表现高产、优质和抗病虫,使农民收入增加、劳动强度降低,制种单位和经营推广单位效益增加,农业生态环
本文主要讨论了湖南高品质棉花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文章分析了湖南高品质棉花的现状,并介绍了高品质棉花的育种目标及其产业化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