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香港地区博士后培养的一些体会

来源 :第十七届全国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研究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博士后制度已实行数年,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博士后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学术环境中的竞争力还较弱.因此,在互利共赢的国际环境下,学习与借鉴发达国家的博士后培养方式,中国博士后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迫在眉睫.本文从香港地区博士后培养制度和个人经历出发,讲述了香港博士后与导师的角色定位、经费使用、薪资水平以及合作方式,并对中国博士后培养政策、学术交流、人才引进,提出一些可能的改进方向.从国家和学校职能方面,简析了国家和学校应当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本文旨在通过香港博士后经历,分析如何提升中国博士后在国际环境中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
其他文献
中国博士后基金在培养促进博士后科研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定量分析法对农林高校博士后、博士后基金的获批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全国高校排名以及教育部学科排名,研究农林高校博士后基金的发展趋势、学校分布、学科分布情况.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国家对高质量人才——博士后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从博士后教育途径出发,认为构建系统化的博士后管理制度和合理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及服务保障体系,是提高当前博士后教育质量的第一要务.并指出博士后管理制度的根本在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同步发展,管理制度的精髓在于取长补短、不断学习.而博士后的评价机制的核心应是"以质为主",避免对博士后这样的高层次人才进行过多的"以量为主"的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博士后评估制度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指标体系.但从近些年博士后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看,当前评估制度的指标体系在设计思路、具体落实、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缺陷和问题.本文尝试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完善博士后评估制度给出一些思考.
合作导师和博士后是博士后培养的直接相关方,合作导师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博士后课题的选题、申报、研究展开、成果形成的全过程,进而直接影响到博士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总体研究风格的确定.因此,两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博士后的培养质量.本文参照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博士后与合作导师的角色定位、权利和义务的划定、加强交流等方面重思博士后与合作导师的关系问题,就改善博士后与合作导师的相处与合作给出自己的建议.
中国博士后制度已经实施30年,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当下社会经济环境下,博士后制度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客观要求如何评价博士后制度,以此作为继续推进博士后制度的基础.文章首先分析了博士后制度绩效评价的必要性,继而,回顾和评价了博士后制度评价的文献,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政府绩效治理理论以及制度有效性理论为基础,建构了博士后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博士后制度绩效评估的几个基本原则.
博士后制度建立30年来,随着人才高消费的降温和博士后规模的大幅扩大,博士后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博士后出现就业问题的因素包括博士后自身内在因素、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因素和博士后培养体制因素.博士后就业问题需要国家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学校博管办和就业部门的积极有效引导,还需要博士后提高就业意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因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拓宽博士后的就业途径:国家主管部门出台就业政策,为博士后创造良好的
中山大学将博士后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中去考虑,紧密与学校出台的专职科研人员管理办法相结合,制定具有博士后特色的、多种经费来源的博士后人员年薪制收入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博士后培养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证层面研究博士后发展政策,对整个高等教育的政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评选为例,通过政策分析来探究博士后发展政策是如何被实施,以及在内外环境变化中是如何被修正与重构的,以期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为解决当前中国博士后管理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师资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由于其制度本身存在待遇保障、学术要求、身份管理等问题,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从而制约该项制度的有效推广.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为例,分析并探讨师资博士后制度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有效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培养和造就有潜力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和科技人才,1985年中国率先试行了博士后制度.通过在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里建立优势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挑选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学术人才进站,支持其在两年期限内自主选择课题从事研究工作,从而培养和造就高级专业人才的制度.中国与国外的博士后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政策和管理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博士后制度,探讨博士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