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低剂量预测试技术联合头颈部计算机血管成像(CTA)低剂量扫描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同时拟行头颈部CTA及DSA检查的150例患者随机均分成三组,每组50人;确定扫描延迟时间(DT):A组(传统小剂量预测试技术):管电压120kV,管电流60mA,准直器宽度和层厚5mm,20ml碘佛醇(320mgI/ml),B、C组(小剂量预测试改良技术):管电压80kV,管电流20mA,准直器宽度和层厚1.25mm,按患者体重1ml/kg的10%计算对比剂用量;正式扫描:A、B组(常规扫描方法):管电压120kV,管电流500mA,C组(低剂量扫描方法):管电压80kV联合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NI=10,mA=1.00-300)及50%ASIR,三组均采用对比剂用量=患者体重×1ml/kg。记录三组检查后的平均DT、人均碘用量(I)、人均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测量、计算三组最终原始图像的靶血管平均CT值(AA CTValue,M1CTValu,)、噪声(N)、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再由两名高年资医生采用双盲法对每组患者头颈部动脉的显示情况进行评分,同时各组随机取同等数量的存在脑血管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患者,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二级侧枝循环的CTA成像情况进行评分。对以上三组间各值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B、C组预测的DT较A组的平均缩短约0.4s,C组的靶血管平均CT值、N均高于A、B两组,但三组的DT、图像质量的客观参数(平均CT值、N、SNR、CNR)及主观评分(头颈部动脉的显示情况、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脑血管周围二级侧枝循环成像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三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均不低于3分;C组的DLP、ED均低于A、B组的DLP、ED(P<0.05),平均ED分别约为A、B组的24.07%、25.70%;B、C组的I均低于A组的I(P<0.05),分别约为A组的82.33%、81.45%(P<0.05)。结论预测试改良技术联合头颈部CTA低剂量扫描方法是可行的,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能有效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