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讨论在运作良好的市场经济中,一套精细的法律制度包括了本文题目提及的“资本制度”。这些法律制度发挥着明显、基础而又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调动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投资,并使这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因而其必然作用是,它们把市场制度中的关键要素分配到大量的需要资金的企业中去(或者说至少是分配到那些需要从自己的留存收益、政府扶持和非经济目的或特殊目的驱动的大投资者等之外来源获得资金的企业中去)。有一种看法是简洁
【机 构】
: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讨论在运作良好的市场经济中,一套精细的法律制度包括了本文题目提及的“资本制度”。这些法律制度发挥着明显、基础而又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调动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投资,并使这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因而其必然作用是,它们把市场制度中的关键要素分配到大量的需要资金的企业中去(或者说至少是分配到那些需要从自己的留存收益、政府扶持和非经济目的或特殊目的驱动的大投资者等之外来源获得资金的企业中去)。有一种看法是简洁有力、不证自明的,那就是策划不周密或者经营不善的企业要取得资金就会更加困难,成本更高,甚至根本不可能。这种必然作用从公司法的角度,尤其是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看是尤为重要的。当然,股票市场和银行是发挥这种作用的主要机构,正如已经被普遍注意到的那样,股票市场和银行贷款——股权和债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中的相对重要地位是不同的。
其他文献
绿色原则成为民法基本原则的问题是生态伦理法律化的重大问题。生态伦理是人类思想的伟大变革,它必将对人类的制度文明产生重大影响。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和江山的人际同构法论证了生态伦理的正当。现代西方的主流思想是自由主义,它能够容忍生态伦理在政治法律中有所体现,这是符合其多元主义要义的。但是,以欲望的解放、人的标准的降低、个人主义为特征的自由主义本质上反对人际同构法,因为它的人际性、同构性、他知性、伦理性从
本文以环境侵权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有关环境侵权民事救济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包括举证责任倒置、环境权的实体法支撑、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完善等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实践,提出建立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构想。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侵权案件,如何完善对受害者的救济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在"行为违法性"的认知、因果关系理论的选择以及救济途径等方面的不足,指出应当从宪法、民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方面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从而构建完整的受害者救济制度。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的第三大经济贸易区,毋庸置疑它的发展为我国整个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活力。但是,其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环境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入手,结合环渤海地区存在的具体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以期对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所裨益。
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区域环境法律制度的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本文结合区域环境法律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的环境制度影响因素,并对此提出了若干建议。
北京市作为首善之区和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如何贯彻实施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并根据北京实际情况制定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立法则是需要认真讨论的课题。本文主要从十个法律层面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
环境保护是矿区生态协调稳定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现行的矿区环境法律体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矿区环境问题十分严重。为此,应通过建立严格的矿区环境准入机制,严格的矿业权许可制度,建立矿区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完善矿区环境立法及明确行政执法主体,强化市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加强行政引导和调控机制,重视闭矿后环境保护等相关制度来解决矿山环境问题突出的矛盾。
日本的旧商法解释股份公司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形式,但是对于2006年5月1日起所实施的日本新《公司法》(以下简称《新公司法》)则无法再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进行解释了。新公司法就有关公司机关制度作了部分修改。新公司法规定,公司在设计机关时,只要具备股东大会和一名董事就足够,这一规定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新公司法的机关当中令人瞩目的是会计参与制度。由税理士进行审计并制作公司的会计账簿,因为
本文集中探讨了公司闭锁化是应当由一致通过的股东协议来决定,还是应由可能被大股东滥用的多数决原则来决定的问题,以及公司解散请求权和小股东股份购买请求权是否能够给予小股东以最合理的补偿的问题。①本文描述了闭锁性公司的独有特征,并指出闭锁性公司中股东承担的责任风险。②本文介绍并比较了日本、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公司闭锁化中采用的不同模式。③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公司法赋予闭锁性公司更大的内部自治权力的情况,并检
本文无意参与公司治理不同模式的实证讨论或者创建有关新理论,已有的模式包括:股东本位模式、管理者本位模式、利益相关者本位模式和其他诸如此类的模式。想澄清股东本位模式的真正要求,并且对美国和德国距离这种要求的差别作出评价。赞同以上某种模式的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来理解本文,但是我们坚信经过认真审视,大多数人会认为目前的规则混合状态矛盾重重,效率低下。这篇文章主要以两个国家的律师和经济学家为读者对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