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井成像中的界面方位角判定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ping3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射波相位的界面方位判定方法,指出该方法是基于单极激发、偶极接收的测井仪,同时介绍了该界面方位判定方法的具体判定过程。该方法目前在数值模拟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并提出利用反射横波的相位进行界面方位判定,从理论上来说也是可能的。
其他文献
本文在地震弹性矢量波理论的框架下,推导了P波、S波的走时层析反演方程,提出了一种利用成像角道集实现矢量波联合速度反演的方法流程。考虑到方法中需要多次抽取成像角道集,选用高斯波束叠前深度偏移以提高计算效率,并且利用PP波、PS波角道集剩余曲率转换获取多波的走时残差。模型和实际资料试算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能够为多波多分量数据的矢量波叠前深度偏移提供高精度的叠前速度场。
本文通过分析首都圈地区近40年跨断层水准和基线测量资料,计算了首都圈地区10个观察场地的断层水平滑动量。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三维弹性有限元模型,对首都圈主要活动断层的背景活动方式进行了模拟,探讨了背景边界力作用及其变化对区域断层活动方式的影响。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频率域FWI算法,利用对残差矩阵的主成分实现了数据降维和FWI的提速,而且避免了串扰噪声的产生。根据主成分分析和震源编码技术在不同频率尺度的互补性,提出了一种联合的高效FWI算法。
本文研究以S震相做为参考震相,进行SS及其前至震相的提取,并由动力射线追踪方法对所选用的地震及相应的震相进行射线追踪,得到了可以成像的区域,用汪荣江的QSEIS程序进行波形拟合,以得到与地震记录所反映结构相对应的LAB深度分布及相应的速度结构。
本文提出用WEPIF法估算叠前纵波和转换横波Q值.假设震源子波可以用具有4个待定参数的常相位子波来渐进逼近,借助于粘弹介质中的单程波传播理论,推导出了叠前道集中各层反射波的EPIF和Q值的关系.进而,为提高瞬时频率的估计精度和抗燥性能,可以在小波域中高精度的计算瞬时频率.WEPIF法估计叠前纵波和转换横波Q值,计算结果较稳定,精度相对较高.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系统的推导了相位编码方法的理论公式,并将该算法进行了模型试算。为了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本文将该算法对复杂程度不同的模型进行了偏移成像试处理,以测试该方法对复杂构造模型的偏移成像能力。
本文应用L1和L2两种范数准则构建目标函数,并分别采用CG(共轭梯度法)和L-BFGS(拟牛顿法的一种)两种反演算法来研究频率域粘滞声波波动方程反演问题。本文充分考虑了地下介质的衰减特性,以粘滞声波方程为基础同时反演出速度和Q值的信息。又将L1范数和L-BFGS算法相结合提高了反演精度。
核磁共振(NMR)微观响应特征对于复杂孔隙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研究了核磁共振微观孔隙数值模拟的随机行走法基本原理及其实现步骤;针对理想孔隙模型,利用随机行走法模拟了磁化强度衰减,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计算了不同孔隙尺寸及形状、不同流体的核磁共振微观响应,研究了扩散半径、行走者数目等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为下一步开展基于像素的数字岩石数值模拟准备了条件。
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局华北科学探测台站的远震数据成功的反演出斐济-汤加地区的410km间断面的起伏情况,所得数据前人利用近震所做的数据吻合较好,侧向的深度变化规律与矿物学相变模型所预测的规律有一定的一致性。410km间断面异常升降的区域反映了斐济-汤加俯冲带区域结构的复杂性,同时说明了俯冲带的现象并不能完全用矿物学和热动力学上的模型来完全解释。
本文通过对Watters研究小行星撞击对地幔对流影响中所用模型的改进,使其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本文将小行星撞击效果视为两种等效效果的叠加:一是热异常,二是陨石地形的回升。本文采用了分层常粘度,并同时考虑了固定和自由滑移两种底部边界情况,对上地幔对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直径1000~2500km的陨石坑会对上地幔对流产生较强的影响,包括一定程度地幔柱的偏移,但不会导致对流格局的重组,而是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