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铁矿的离子探针微区原位硫同位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2017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铁矿是以硫化物为主的多种类型矿床中常见的矿物之一,它的硫同位素组成是准确分析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及理解成矿作用机理的重要内容.经历复杂成矿过程的岩石中黄铁矿所记录的地质现象也必然是复杂的,不仅表现在不同产状的颗粒,而且在同一颗粒中也可以有多期演化的产物(如具有核、幔、边结构的黄铁矿).传统的黄铁矿硫同位素分析主要采用常规的色谱—质谱在线分析方法(IR-MS),这种方法可以给出非常高的测试精度,然而无法将多期或多成因的黄铁矿混合区分开来,所获得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同成因黄铁矿硫同位素的混合或平均值,无法给出成矿体系中硫源的准确信息.显然,利用离子探针(SIMS)对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进行微区原位分析是正确认识硫的来源、建立符合客观地质事实的矿床成因模式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本文拟通过晶体成分、结构调控和能量传递,制备几种LED用颜色可调的磷灰石结构发光材料,进而探讨磷灰石结构荧光粉的成分、结构与稀土离子间能量传递的机理,为新型磷石结构荧光粉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本文构建了龙马溪组页岩干酪根的平均分子结构模型,继而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研究甲烷分子在干酪根狭缝孔的吸附行为,并讨论孔径、温度、含水量和二氧化碳含量对甲烷在石墨中吸附行为的影响,该研究对页岩气的资源评价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以安丘-营县断裂内的断层泥为研究对象,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断裂带内主滑动面(a-b)及滑动面旁侧叶理带(a-c)断层泥纳微米尺度的微形貌,获得了结论和认识。
本文以库车前陆盆地超深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为例,深入分析致密砂岩储层中微一纳米孔隙的类型、特征、成因以及对储层物性的响应,并运用气体分子运动学理论分析微孔隙中气体运动特征,分析微-纳米孔隙有效性及储层意义。
至少一维尺度上小于100nm的颗粒物均称为纳米颗粒物,在人工纳米颗粒物产生的几十亿年前,地球已经通过其特有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合成各类天然纳米颗粒物.这些纳米颗粒物及其次生产物具有独特的理化特性,并参与各种地球化学过程,体现其非凡的地球化学意义.次生纳米颗粒物,即人类活动产生的、意外排放的纳米颗粒物,如采矿、燃煤和发动机排放等.人类利用各种化石燃料在燃烧活动中排放出的各种纳米产物则是典型的直接产生的
矿物表面与含水体系的相互作用对几乎所有地球化学过程都至关重要,如矿物的溶解和沉淀、矿物-溶液界面化学反应、矿物表面酸碱平衡以及矿物对纳米粒子、离子、分子或络合物的吸附(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等,其中,发生在矿物表面的吸附作用是自然界中物质富集成矿的一种重要方式.黄铁矿是近地表中最常见的硫化矿物,其较高的表面化学活性对地表环境演变及金成矿等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在卡林型金矿等中低温热液型金矿中
煤的等温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压力下,随构造变形的增强而增大,但并不是所有变形程度强的煤样的等温吸附量大于变形程度弱煤样的等温吸附量,显然构造变形对煤的吸附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并不是唯一的作用因素。构造煤孔隙结构形态与吸附热常数D有较好的响应,剪切作用形成的鳞片状煤以板状孔为特征,吸附热常数显著较大。
会议
本文选取艾尔宾山断裂带北侧的志留纪二长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探讨其成岩时代、源区性质、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旨在为确立南天山洋盆的俯冲时限提供依据。
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印支地块往东南方向挤出,同时形成了长达近千公里的哀牢山-红河走滑断裂带,该走滑带内发育数十公里宽的韧性剪切带,该断裂带的变形变质特征前人做过大量研究,但目前未有关于该断裂带内纳米颗粒的研究报道,本文选取红河断裂带中段的韧性剪切带为研究对象,分析断裂带内不同空间位置纳米颗粒的形貌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其成因机理及与断裂活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