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单相机双目三维重构技术,本文提出一种获得隧道掌子面三维点云模型的规范化拍摄流程和自动化提取岩体间距与粗糙度特征参数的方法.间距信息自动化提取流程为采用基于张量投票理论及其优化处理技术识别结构面迹线,通过分组、产生虚拟测线与迹线相交,从而得到各组的平均间距.粗糙度信息自动化提取流程为对岩体分别沿着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匀切割获得二维粗糙度轮廓线,采用均方根与粗糙度系数(JRC,joint roughn
【机 构】
: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
【出 处】
:
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单相机双目三维重构技术,本文提出一种获得隧道掌子面三维点云模型的规范化拍摄流程和自动化提取岩体间距与粗糙度特征参数的方法.间距信息自动化提取流程为采用基于张量投票理论及其优化处理技术识别结构面迹线,通过分组、产生虚拟测线与迹线相交,从而得到各组的平均间距.粗糙度信息自动化提取流程为对岩体分别沿着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匀切割获得二维粗糙度轮廓线,采用均方根与粗糙度系数(JRC,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的关系计算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JRC.将该方法应用于安徽明堂山隧道在建隧道掌子面三维点云模型的获取以及岩体间距和粗糙度特征参数的提取中.结果 显示,基于单相机双目三维重构技术可在环境恶劣的在建隧道中获得稳定的、精度较高的掌子面三维点云模型;岩体间距和粗糙度特征参数的自动化提取方法可靠,计算精度满足工程要求.
其他文献
为研究软弱岩体中隧道开挖引起的拱顶围岩渐进失稳破坏特征以及锚杆对围岩的加固效应,以Ⅳ级软弱围岩为参照对象,分别开展了无锚杆支护以及不同锚杆支护方式下隧道开挖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并对隧道开挖过程中拱顶围岩的位移、应力和宏观破坏形式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开挖引起的围岩破坏是渐进发展的,同时也是塌落拱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无锚杆支护时,拱顶上方软弱岩体易于产生离层裂缝,
地震动是个动态的随机过程,具有明显的随机不确定性。传统的岩石边坡地震可靠性分析往往是基于拟静力法,忽略了地震的随机性。而传统基于数值分析软件的地震功率谱法虽考虑了地震随机性,却相对费时费力。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随机地震作用下岩石边坡动力可靠度分析方法。运用虚拟激励法和结构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岩石边坡随机地震响应解析解法。根据响应计算结果,基于首次穿越破坏准则建立了岩石边坡动力可靠度计算方法。算例分析表
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对比探讨了冲击载荷作用下的低等级沥青路面峰值沉降和残余沉降计算方法,据此可判断冲击载荷能否正常作用以及低等级沥青路面是否能继续使用。研究对比显示,低等级沥青路面的残余沉降可通过分层总和法准确计算,其中荷载选择冲击载荷峰值,不考虑冲击载荷作用过程。低等级沥青路面的峰值沉降计算则引入了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沉降影响系数,建立了峰值沉降和残余沉降之间的关系,沉降影响系数和低等
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系统的柔性对最大水平主应力的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提高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测量精度对各种地下等工程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进行直接拉伸试验、"垫条加载"和"角锥荷载"形式的圆盘劈裂实验,弯曲拉伸实验获得岩石抗拉强度,结合实测数据破坏压力,孔隙压力及相关理论计算出最大水平主应力,并与利用经典水压致裂公式计算得到的最大水平主应力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通过"角锥荷载"圆盘劈裂
温度是影响岩石物理性质的重要因素,为了探究温度对岩石孔径分布的影响规律,利用压汞法测试了25~1200℃高温热处理后岩石样品的孔隙特征,并研究了不同高温岩石孔隙的分形结构和孔隙率演化模型.结果 表明:(1)随着温度的升高,岩石孔隙率呈指数增加,500℃是岩石孔隙结构变化的阈值温度,500℃之前孔隙率增长较缓慢,增长幅度约50%,之后孔隙率大幅增加约3~5 倍;(2)温度升高所导致的岩石新孔隙以孔径
我国西南及西部地区受青藏高原隆升、河流下切等因素影响,地形起伏大,岩体完整性差,水电工程等人类活动形成高切坡在特定的条件下易发生失稳破坏,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其中,2015 年2 月发生于我国西南某水电站右岸导流明渠段边坡的失稳是一例非常典型的边坡破坏现象,基于边坡变形失稳过程,通过赤平投影等工程地质方法,研究其边坡地形、岩体结构、强度特征,分析其变形破坏机理,认为其导致其失稳破坏的主要因素包括边坡
本文在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工作面综放开采沿倾斜方向能形成老顶稳定结构的理论基础上,重新建立了较破碎老顶结构的力学模型,可用于分析老顶结构的阻水作性。老顶结构分为五块,通过求解,得到了老顶结构力与位移的关系式。本文通过现场工作面的涌水量监测数据验证了老顶结构力学模型的合理性,并进一步推导得出了35°~55°大倾角煤层较破碎老顶结构起到阻水作用所需的最小采深与倾角的关系式,可为现场地表水害的分时段治理提
为探索适应于西北地区土遗址裂隙加固灌浆材料,以SH 溶液为主剂,粉煤灰、土遗址原生土与生石灰拌合为灌浆材料,测试浆体的收缩变形性、龄期强度,通过温湿度循环试验、冻融循环试验、水稳定性试验、安定性试验和耐碱性试验,对浆体耐久性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室内模拟裂隙注浆,研究浆-土界面之间的抗剪特性。试验数据表明,SH-(C+F+CaO)浆体具有较小的收缩变形性,较强的力学性能、良好的耐久性,尤其适用于西北
以川煤集团白胶煤矿2481 工作面地质资料为基础,利用自行研制的"多场耦合煤矿动力灾害大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了三维采动应力条件下的三维模拟开采实验。通过应力监测、测量统计、色素示踪、照相素描等方法,对采动后的底板岩层破坏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底板岩层表现出"采前增压-采后卸压-压实回升"的动态受力特征;根据裂隙发育特征,可将底板裂隙带在走向上分为"开切眼裂隙发育区"、"采空区中部压实区"
本文使用东南大学自主研发的全流触探贯入仪,针对福建海相软土的强度特性进行了贯入试验和循环贯入试验,得到了原状土的贯入阻力和重塑土的贯入阻力。通过贯入阻力评价了原状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和重塑土的不排水强度,最后根据这两项指标计算出该区域软土的灵敏度,与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得到的灵敏度非常吻合。结果 表明在计算不排水抗剪强度时,修正系数不仅需要考虑土类,还应考虑土层厚度的影响,验证了全流触探贯入仪具有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