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LDI-TOF MS检测环境样品中的微纳米塑料颗粒

来源 :NCEC2019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87s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塑料是指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微纤维,塑料泡沫和塑料薄膜,一些尺寸小于100纳米的塑料也被称为“纳米塑料”1.它们通常是由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塑料碎片颗粒经过太阳辐射,机械力和微生物等外界作用后形成的.这些微米/纳米塑料经过环境介质排放到河水、湖水以及海洋后很容易被浮游生物和鱼类食用,并且可以长期在生物体内积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其他文献
近海渔业养殖水体中,纳米塑料可能与蛋白质共存于海水中[1-2].本研究选取负电性的牛血清白蛋白(BSA,IEP=4.7)和正电性的溶菌酶(LSZ,IEP=11.0),探究二者对200 nm NPs在海洋多孔介质(海砂)中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200 nm NPs在海水中发生团聚,其在海砂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率(Meff)为15.3%.
塑料工业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危害。随着塑料工业的急速膨胀,微塑料也随之成为环境中一种备受瞩目的新型污染物。目前,环境中常见的微塑料材质主要有PE、PP、PVC、PS、PET 等[1]。
本研究以一种广谱抗菌剂三氯生为吸附质,吸附剂选择了一种应用广泛的可生物降解微塑料(聚乳酸)和三种不可生物降解微塑料(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可生物降解和不可生物降解微塑料的吸附行为,展现不同类型微塑料对三氯生在水环境中迁移的影响。
微塑料,定义为直径小于5 毫米的塑料颗粒或纺织纤维[1],因其比表面积较大,吸附性强,在水环境中可作为其它共存污染物的主要载体[2-3],环境中微塑料的广泛存在以及对生物产生的各种确定的以及不确定的危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中国内陆河流中微塑料污染特征的研究依然鲜见。
2018年4月,在辽宁海城建立了长期定位试验站,包括黑色(BB)和透明(BC)可降解地膜、黑色(PB)和透明(PC)塑料地膜,以及不覆膜(CK)共5个处理,用纽扣温度计(iButton)测定了5~9月生长季5 cm和25 cm深度土壤的温度,并在2018年9月采集了新鲜土样室内培养了测定了1周的土壤呼吸。
可降解地膜代替塑料地膜是未来必然的选择,但还不确定可降解地膜是否能达到同塑料地膜一样的增产和提高品质的效果.2018年4月,我们在辽宁海城和阜新分别建立了长期定位试验站,包括黑色可降解地膜(BB)、透明可降解地膜(BC)、黑色塑料地膜(PB)、透明塑料地膜(PC)和不覆膜(CK)共5个处理,4次重复,2018年9月,我们测定了玉米产量和籽实中营养成分和元素含量,以及根系性状指标.
微塑料通常定义为直径<5mm的塑料颗粒。作为一种合成聚合物,微塑料可以长时间存在于环境中。微塑料能吸附环境中的污染物;在生物摄食微塑料后,能引起其吸附的污染物在体内二次释放的潜在环境风险。六溴环十二烷(HBCD)是一种常用的阻燃剂,由于其对生物体的潜在负面影响而引起公众关注。
近年来,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地表水环境中最严峻的生态问题之一。在塑料的长期环境暴露过程中,光转化被认为是塑料裂解至微纳塑料的最重要过程之一[1]。此外,光转化过程还会改变微塑料的理化性质,导致其表面官能团、氧含量以及分子量的大小发生改变。
The status of microplastic(MP)contamination and its ecological risks have aroused worldwide attentions.
2016 年全国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为260 万吨,其中地膜的使用量为147 万吨,地膜覆盖面积为1840 万公顷[1]。尽管提高了作物产量,较低回收率的高分子农用地膜的大量使用并残留已导致严重的区域面源污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