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微小卫星-星-平台的研发模式,严重的阻碍了微小卫星设计和应用的发展。为探索一种微小卫星工业他的生产方式,本文对微小卫星的高可靠柔性体系结构进行了探讨,根据微小卫星物理上的模块化和软/硬件划分,将微小卫星分解为对外提供标准接口和协议的标准化模块,用户根据应用需求灵活采购商用现货的标准模块实现微小卫星的快速集成。
【机 构】
:
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湖南长沙 41007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小卫星-星-平台的研发模式,严重的阻碍了微小卫星设计和应用的发展。为探索一种微小卫星工业他的生产方式,本文对微小卫星的高可靠柔性体系结构进行了探讨,根据微小卫星物理上的模块化和软/硬件划分,将微小卫星分解为对外提供标准接口和协议的标准化模块,用户根据应用需求灵活采购商用现货的标准模块实现微小卫星的快速集成。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卫星环境的特点,对电源系统设计开展研究并进行了验证。电源系统主要是给卫星有效载荷和平台负载供电,它由太阳电池阵、贮能蓄电池组压电源控制器组成。电源系统采用母线全调节的设计。光照期,太阳电池阵由APR电路调节,在MPPT控制下使太阳电池阵的输出功率充分利用且母线电压稳定,满足负载的需求同时给蓄电池组充电。阴影期,蓄电池组电压经放电调节电路调节,给负载供电。
通过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分析,结合卫星应用的特点,总结出了锂离子在卫星上应用的管理方法,包括充电方法,充电电压调节方法、光照期管理方法。电池组的充电均衡法、主动温控措施和安全性管理。
在航天用电源产品设计过程中,电池组合结构的动力学仿真分析对于提高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在产品研发阶段寻求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而且能明显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产品质量。这里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workbench,针对航天用锂离子电池组合结构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其中包括模态分析、正弦振动分析、随机振动分析和冲击谱分析。并与试验测试结果相比较,验证了研究中
根据电化学原理与高轨道用氢镍电池的地面和在轨数据建立了充放电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试验。该模型对于充被电电流≤0.2C时,误差<5%;放电电流在0.2C-0.67C时,误差<10%。
为进一步改善空间用氢镍电池的热设计,降低电池组的轴向温差,对电池壳体以及卡套的结构进行了设计改进,同时引入新的结构件材料(镁合金)来提高电池组散热能力;改进后的电池组件进行了热学仿真分析、经验公式的定性分析、低真空温差试验和电池组热真空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电池组轴向温差与改进前相比降低了39%,电池组的热设计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本文详细阐述了质量特性测试原理及其各项参教,并介绍了完整的测试程序,着重分析了质量特性中质量和质心测试,井针对公司现有的ZXC-2000型质心台,对其工作原理和工作能力进行了详尽剖析。依据误差理论,对质量特性测试过程中遇到的各项误差来源进行分析归类,从目前的测试方法入手对测试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和计算,并提出两次对称测量的优化手段,有效的消除了横向测试时传感器带来的定位误差,提高了整体测试精度。根据不
原子干涉条纹信号对系统的转动很敏感,可用于转动的精密测量,在高精度惯性导航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基于原子干涉技术的转动测量实验研究进展,实现了Rb原子的囚禁和上抛,用注入锁定技术实现了拉曼光的功率放大,用速度敏感拉曼跃迁技术实现了原子团的分束、反射和合束,测量了2T=12ms的原子干涉条纹,实现了3.0×10~rad/s转动测量分辨率。
光机主体是集光,机、液、热、电于一体的复杂设备,其中多个部件具有高发热量特性,受光路空间和结构布局的限制,且部分组件需多种温控措施叠加实施的影响,热控实施的工艺过程较为复杂,要求高,操作难度大。 文章根据热控实施的技术要求,围绕工艺过程和材料特性,结合工程实践经验,详细分析了光机主体热控实施过程的难点及质量控制技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
星载电子设备所面临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需要开展空间电磁环境探测,优化星载接收设备设计及测试方案。
本文研究了红外成像系统光学窗口的电磁屏蔽技术。通过分析多个项目的多台单机的电磁兼容检测结果,得出现有国产红外成像系统电磁屏蔽技术难点是RS103抗电磁干扰以及RE112的电磁泄漏问题,超标的一个频点分布范围是500MNz-1.5GHz,分别研究了谐振网筛和非谐振网筛的设计方法和制作工艺,非谐振网筛相当于一个高通滤波器,随入射角增大没有呈现明显的偏振效应,具有较大的特征尺寸,设计和制作相对容易。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