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强对流风暴的环境场和雷达资料的对比分析

来源 :第六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xiao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高空和地面探测资料,对2009年6月14日和2010年6月18日发生在安徽省淮北地区的两次强对流风暴过程的环境背景场进行对比分析。两次强对流风暴发生在冷涡控制下的西北气流区,底层925hPa配合近东西向的切变系统。强对流风暴发生地及上游地区CAPE大于1000J/kg,0~6km垂直风切变较大。强对流风暴发生地上游附近K指数、SI指数明显高于周围的台站,对下游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边界层内的中尺度气流辐合线是强对流风暴的抬升(触发)机制。通过阜阳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发现,两次强对流风暴反射率因子强,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的值很大。VIL密度大有利于产生大冰雹灾害,回波顶很高有利于下击暴流的产生。
其他文献
本文从接闪、分流、屏蔽、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共用接地系统和综合布线等方面介绍了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室的雷电综合防护问题,并指出防雷装置检测维护时应注意的几种情况,为自动气象站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以及测报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滁州公共气象应急信媒体预警系统是指将“多媒体公众(气象)信息终端”(简称“信媒体 终端”)安装在机关、小区、商场、学校、医院、宾馆、车站、景点、乡镇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或者人口 聚居地等位置,气象部门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对于分布在各处的终端显示设备(如:LCD、PDP、CRT、LED 等),采取实时、分时、定时、条件触发等多种形式,播放视音频、图片、文本、数据、网页或组合形式, 发布政务、气象预报
以网络安全设备在市气象局局域网中的应用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硬件防火墙和行为路由器,加强气象信息网络与互联网的互通,提高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点多、面广、线长,既有强电设备又有弱电设备。本文通过安庆市防雷中心近十年来在合安、合界等高速公路服务区、业务机房等场所进行防雷年检工作中发现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防雷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防雷提出相应的建议
对2010年9月2-3日滁州区域性台风暴雨,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高密度雨量站资料、雷达资料、卫星云图以及TBB资料等为基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台风、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相互作用的结果,较好的水汽条件是产生台风暴雨的重要条件之一,低空急流是水汽输送的通道,强降水时段水汽通量的辐合区与水汽通量的中心区相重叠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强降水区域附近表现为很强的垂直上升运动,高空辐散低层
安徽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主要为气象信息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气象产品数据添加、展示、获取的公共平台,本文首先介绍了安徽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系统的界面和功能区,同时介绍了共享平台的应用。最后介绍了共享平台资料运行监控程序的设计思路及使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文信息化进程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局部到整体、从普及到应用的辉煌历程。水文预报在历次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分析现状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今后水文信息化建设和淮河水文预报的工作展望。
为提高对流层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可用性与业务化应用效益,本文从对流层风廓线雷达工作原理角度出发,进行了大气风场观测误差评估分析,导出了影响大气风场观测误差的主要因素为波束倾角、雷达系统技术参数、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及风速垂直变化。通过定性分析,得到了风速风向两者观测精度满足σ(αH)=σ(VH)/V关系,风速及风速精度越大,风向观测精度越大;风速观测精度主要取决于 波束倾角大小、雷达技术参数、垂
利用2001年至2010年蚌埠市观测资料以及常规高空和地面资料,分析了蚌埠市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以及天气要素特征和主要天气形势,结果表明:每年9月至次年2月的02-08时是我市大雾多发时段。当平均温度在0-10℃或最低温度在0-5℃,相对湿度在81-85%,风速在1-2m/s,海平面气压在1020-1030 hPa时蚌埠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大雾日的高空形势主要有三种,500hPa为偏西气流时出现大雾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合肥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皖江地区2010年7月13日特大暴雨(简称“1007”过程)和2003年7月8日大暴雨(简称“0307”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低空急流的增强为大暴雨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均与地面中小尺度的辐合加强发展相联系,强降水雨团都产生在地面中小尺度辐合线或气旋性环流里。与地面有多个小尺度气旋发展相对应,“0307”过程出现系列龙卷。而“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