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初探——以四川省犍为县为例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y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既保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土地需求,又保证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土地的可持续供给,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本文根据犍为县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以及主要的土地生态问题提出了4种环境友好型农业土地利用模式,以促进犍为县的土地可持续利用.
其他文献
本文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在GIS技术和SPSS软件支持下,从地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四个方面分析各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确定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子,探讨喀斯特山区各种因素与土壤侵蚀的相关性和规律性,为该区的土壤侵蚀防治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侵蚀与坡度、地形破碎度、人均旱地、旱地面积比例、土地垦殖率、植被指数、植物生长季节的月干燥指数、大牲畜头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
雨水利用历史悠久,有多种途径、方法和模式.用雨水治理耕地水危机,也有许多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将每寸土地上的每次降水中的每滴雨水,贮存到每棵草本植物根系直接吸水地层间的思路、技术和设施,能高效调控、利用雨水的时空分布和存留时段解决农业用水难题.现有的人为治理不能同步的思路、战略、策略和设施,只能解决耕地中草本植物全生育期内的部分需水时段的部分需水量,不能解决耕地中草本植物全生长期内的最大直接需水
在中国与东盟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使凭祥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人口增长过快.运用比较优势和诺瑟姆曲线等理论分析它们对耕地保护工作形成的冲击,并提出了应用创新理念、加强土地深度和广度开发、基本农田异地保护、虚拟土战略等相应对策,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下的广西耕地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研究目的:探讨科学的征地补偿标准验算方法,为建立完善的征地制度提供技术支持.研究方法:收益还原法、市场比较法、假设开发法及净现值法.研究结果:现行征地补偿方法存在欠严谨、弹性较大等问题,本文综合多方面因素,采用收益还原法、市场比较法、假设开发法及净现值法进行测算比较,相互验证,确定较为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
分析了我国以往的征地补偿标准,以及新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问题,提出新征地补偿标准的应用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以往的补偿标准存在诸多弊端,新征地补偿标准的绝对刚性理解、相对刚性理解,以及弹性理解也各有利弊;综合比较弹性标准、绝对刚性标准,以及相对刚性标准各自的优劣势,建议将新征地补偿标准作为征地补偿的最低标准.
阐述了耕地资源的发展现状,并剖析了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如何协调耕地资源保护和城区建设发展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通过对广西县域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级,指出人口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分布不平衡、粮食生产环境恶化等是影响当前广西县域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运用虚拟土地战略是达到县域土地资源平衡、实现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从调整农业结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粮食流通体系、构建粮食安全信息系统等方面提出实施虚拟土地战略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聊城市耕地数量在1990一2003年间动态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出了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机制和原因,并结合聊城市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有效保护耕地的对策.
文章在分析江津市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态势的基础上,分析了耕地数量和质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然后对2010年和2020年粮食安全形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耕地数量和质量对粮食生产构成持久的约束作用;2010年和2020年粮食安全形势并不容乐观.
土地(耕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而人口则是社会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侧重讨论人口与农村劳动力数量、迁移和流动、思想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研究认为: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增长加大了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导致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但人口尤其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过剩并未引起耕地的集约和节约利用,劳动力过剩带来的推力和二三产业比较效益较高的拉力共同作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