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家庭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个人发育成长的摇篮,人自出生后就在家庭中,接受长期的培植,也在此奠定其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有些学者更将家庭比喻为「造人的工厂」, 以强调家庭因素对人类发展产生的巨大效应。家庭因素包含的变项甚多,学者们的分类也不一致;然深入其中加以分析,无不涉及父母管教态度与方法等相关变项,可见家庭中是以父母为整体影响之核心。
父母管教态度及方法对子女的影响相当重大,从辅导机构、少年法庭众多的个案中发现,许多现代父母对教育子女的方法感到困惑,有的甚至已有明显的偏差。所以,透过各种教育方式,协助人们去善尽父母职责的亲职教育便应运而生。
既然父母对孩子一生发展有重大影响,亲子间的关系亦如此密不可分,同时彼此间的互动沟通模式与家庭观念也会代代相传下去。而父母经由家庭及亲职教育学习各种正确教养子女方法,知道如何与子女保持正向的亲子关系,胜任称职父母角色(张淑芬,2001;曾瑞真,1991;Harbin & West,1998)钟思嘉(1993)亦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父母,因为过度的竞争,人心物质化,造成家庭问题增多、家庭结构转变等社会变迁,且在压力骤增之时代,亦彰显出亲职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变迁,家庭的结构与形式也有颇大的改变。在今日二十一世纪快速变迁中,至少包含以下七项特性(王以仁,2001):一、多变与多样性;二、信息透明性;三、通讯快速性;四、两性的开放性;五、地球村的国际性;六、价值的相对性;七、休闲娱乐调适性。因此,面对如此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如何协助父母进行适合新世纪潮流的亲职教育,实在值得吾人深入探究者。
二、亲职教育的意义与内涵
亲职教育(parent education)是为人父母者需要学习与充实亲职之间的照料、教育、管教、沟通与辅导等知能,以协助子女健全的成长及发展(黄德祥,1997)。亲职教育也可说是家庭中的一项教育活动,在过去家庭中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被称为家庭教育,而由于家庭形态及教养方式的转变,亲职教育的观念亦随之而起。因此,我们可以说亲职教育是由家庭教育转变而来的;有关亲职教育的意义,国内外专家学者依不同的角度而有不同看法,产生许多不同之定义。
Good于一九五九年提出,亲职教育是一种成人教育,从事有关于子女的教养和改善家庭成员生活的互动(引自曾春霞,1999)。Fine(1980)认为,亲职教育是一种有系统以概念为基础的方案,将教养子女的讯息、知觉或技巧等传达给参与者。Shritz(1988)则认为:亲职教育是教导父母具备正确教养子女的观念和能力的教育,使成为成功称职的父母。Stevens(1989)认为:主要目标在于协助父母有效能的教养子女,不管形式为何,都可称之为亲职教育。而Mahoney(1999)则提到:亲职教育是经由父母效能训练与示范课程,提供父母在管教与育儿技巧方面的知识,并学习扮演理想的亲职角色。
在台湾,蓝采风、廖荣利(1982)共同认为:亲职教育是指透过教育的方式来改变父母角色的表现,以及透过团体讨论的方式,来顿悟为人父母的乐与苦,以达到成为成功的父母为目标。林清江(1986)认为:广义的亲职教育是培养所有现在或未来的父母,成为健全的父母;而狭义的亲职教育,则针对某些不健全的父母,帮助其改善教养子女的方式,以成为健全的父母。张春兴、曹中玮(1986)将亲职教育视为,身为父母者,所接受的成人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配合社会变迁影响家庭功能的现实下,辅导家长们成功地扮演现今社会父母的角色。曾端真(1991)认为,亲职教育是只有系统地提供一套关于「如何为人父母」的知识与技巧的过程,使参与者能有效地帮助子女成长。黄德祥(1997)认为:亲职教育是一门教导父母了解与满足子女身心发展需求,以善尽父母职责,并能协助子女有效成长适应与发展的学问。曾春霞(1999)认为:亲职教育是一种教导为人父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使他们能成功扮演父母的角色,协助子女成长与发展,善尽为人父母职责。林家兴(2000)则认为:亲职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以父母为对象,以增进父母管教子女的知识、能力和改善亲子关系为目标,由正式或非正式的学校的亲职专家所办理的终身学习活动。
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专家的看法,亲职教育可以从对象、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层面来定义。在亲职教育实施对象上从目前正为人父母者到未来的准父母以及局限于不健全的父母都有;而从亲职教育目标来看凡使其能成功扮演父母所需的知能,并帮助其子女身心健全地发展的活动;从亲职教育内容来看则需包括为人父母所需之知能,例如: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家庭关系、亲子夫妻沟通技巧;至于实施方式则是透过学习或教育的模式来进行的活动。另外,台湾有些学者,如张春兴、曹中玮及林家兴等人,特别将亲职教育视为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并认为由于社会变迁快速的影响,亲职教育必须是终身学习的一项课题。
三、两岸近十年来家长亲职教育的概述
因研究者能力之所限,只能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整理后分为台湾及大陆二部分,加以扼要叙述如下。
(一)台湾方面
1.于2003年2月6日公布实施「家庭教育法」(计有20条),其与亲职教育有关者扼要叙述于后。
(1)推展家庭教育之机构、团体,分为以下五类(该法第八条):a.家庭教育中心;b.各级社会教育机构;c.各级学校;d.各类型大众传播机构;e.其它与家庭教育有关之公私立机构或团体。
(2)各级学校应实施家庭或亲职教育课程(该法第十二条):a.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每学年应在正式课程外,实施四小时以上家庭教育及活动;b.并应会同家长会办理亲职教育;c.各级主管机关应积极鼓励师资培育机构,将家庭教育相关课程列为必修科目或通识教育课程。
(3)针对适婚男女提供家庭相关教育课程(该法第十四条):a.直辖市、县(市)主管教育行政机关针对适婚男女,提供至少四小时婚前家庭教育课程;b.藉此培养正确之婚姻观念,促进家庭美满;c.必要时研订奖励措施,鼓励适婚男女参加。
(4)各级主管机关宜宽筹家庭教育相关经费(该法第十七条):a.各级主管机关应宽筹家庭教育经费;b.并于家庭教育经费内编列专款,积极推展家庭或亲职教育。
2.针对家长所作的亲职教育内容与實施调查研究的重要结果分析如下:
(1)家长对亲职教育整体的需求很高,对亲职教育内容的需求以「养育子女相关的知能与技术」层面最高(王以仁、杨如苍、王声伟,2004;李爱华,2002;张淑芬,2001;郑凯埙,2004)。
(2)办理亲职教育方案十分普及化,并以团体方式办理者较多(王以仁,2003;张淑芬,2001;杨政勋,2000;卢淑娟,2006)。
(3)家长多半重视亲职教育的实施,也肯定亲职教育的功能(江世大,2002;冯洁莹,2001;张淑芬,2001;杨政勋,2000)。在实施亲职教育时,宜考虑多元化的规划,期能吸引更多家长的参与(张志鸿,2003;张雅卿,2009)。
(4)家长实际参与亲职教育的情况仍不够踊跃,未参加亲职教育活动的原因甚多,以「工作忙碌没有时间」为主要原因(李雅莉,2005;李爱华,2002;张志鸿,2003;杨政勋,2000)。
(5)家长较希望利用「假日的白天」进行亲职教育活动,时间以两小时最佳(冯洁莹,2001;张淑芬,2001);而运用网络办理亲职教育,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张志鸿,2003)。
(6)对亲职教育實施方式的需求较为分歧。有使用「大众传播媒体-提供一般亲职讯息」层面最高(张淑芬,2001;郑凯埙,2004),也有「亲师联系沟通-使用家庭联络簿」层面最高者(李爱华,2002;张志鸿,2003)。
3.学校与家庭教育等有关之公私立机构,积极推动家庭或亲职教育,列举数项来说明:
(1)大力推动家庭教育20学分班,编纂相关的家庭或亲职教育教材,并进行「家庭教育专业人员认证」制度(王以仁、曾淑枝、杨如苍,2005;林淑玲主编,2006a;林淑玲主编,2006b;周丽端、黄乃毓、林如萍,2002;黄乃毓、林如萍,2002)。
(2)建构各级学校的家长学习团队,拉近家校之间的合作,更易于直接习得亲职教育的进行方式与提升成效(王以仁、曾淑枝、杨如苍,2005)。
(3)针对弱势族群进行家庭或亲职教育,如:监狱受刑人、原住民社群、新移民女性、隔代教养、育有弱智及身体残障子女的家庭等(王以仁,2003;王以仁、杨如苍、王声伟,2004;郑凯埙,2004)。
(4)重视父职在家庭及亲职教育中之重要性,且民间机构也积极办理亲职教育的相关活动,如:爱盟家庭文教基金会与台北基督教真理堂,共同大力推动「爸爸学校」,其成效则相当优异(王以仁、许忠仁,2008)。
(5)响应联合国自1994年起的做法,将每年5月15日订为「家庭日」;同时,将五月订成「全国孝亲家庭月」,并从2010年开始推动公开选拔「孝亲家庭楷模」。
(二)大陆方面
1.积极运用大众传媒及E化时代网络方便、快捷的特性,大力推动「网上家长学校」(李晓凡,2008;杜伟金,2008;马建强,2008;关颖,2008)。更有学者专家认为,家庭教育不但是公益事业,应该也可以当成教育产业(谭虎,2008)。
2.家长学校可分为:学校、幼儿园主导的办学模式,传统媒体支持的家长学校,网络媒体支持的家长学校(蒋亚辉、戴双翔,2009)。
3.整合相关资源,共同进行家校合作,使学生成为最大受益人(白冰、任仕君,2005;马建强,2005;熊少严、万华,2008;骆风,2009)。
4.重视农村、灾区、流动人口、弱智、身残、隔代教养等弱势族群,进行家庭或亲职教育(阿信等,2010;侯锁生,1999;彭建兰,2005;杨士昌,2005;熊少严、戴双翔、蒋亚辉,2005;韩云霞、曹魁珍,2005)。
四、两岸家长亲职教育特色举例
这二三年来,研究者有幸参与了台湾与大陆两地的部分亲职教育活动,在此各举一例来加以说明。
(一)台湾的爸爸学校。
此一爸爸学校推展的概念与作法,是源自于一九九五年韩国建立的「推喇奴爸爸学校」。经过多年的推展,爸爸学校在韩国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运动,且教导的对象从韩国人开始,向外扩及在韩国工作的外劳及居留在韩国的外国人,并逐步扩展为一项全球性的运动(王桂珠译,2007)。
爱盟家庭文教基金会与台北基督教真理堂,共同举办一连三天的台湾爸爸学校课程,教导参与的爸爸学员们,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应有的使命及角色,并期许他们做到「爸爸活过来,家庭就活了」。同时,透过爸爸学校的课程,让参与学习者能训练成为种子教师,并将此项课程在未来能扩及至全台湾各地区。
爱盟家庭文教基金会亦表示,为了避免高离婚率造成家庭破碎,且能进一步重新整合与恢复爸爸的精神,而举办爸爸学校。在此离婚率继续不断攀升之际,家庭急速地崩解,而目前社会上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极其混乱,爸爸学校就此产生。
当然,起源于韩国小区及教会的「爸爸学校」,特别要求教导爸爸们了解其在家庭中应有的角色;主要课程内容包括:第一课、爸爸的影响力;第二课、爸爸的男性角色;第三课、爸爸的使命;第四课、爸爸的灵命;第五课、爸爸与家庭等。「爸爸学校」之目的是重新整合及恢复爸爸的精神,追求合乎圣经的爸爸形象,恢复已失去的爸爸权威,导正误用的爸爸权威,使爸爸回到缺席的家庭(基督教论坛报,2008, 3/15-3/17)。
尤其是最后一天课程结束前,有一个学习心得分享发表会,开始时先由每一位爸爸学员替自己的妻子洗脚,这一幕真是万分感人,也颇具震撼力。虽然,在此举办的台湾爸爸学校非首次创举,然而过去仅在某一教会试办,现今在真理堂办理则是朝向让参与学习者培养成种子教师,以为将来全面推广来铺路。
在爸爸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授课讲师亦鼓励参与学习的爸爸们,勇敢地将自己和原生家庭爸爸之间相处受伤害的历程分享出来,藉由祷告及饶恕爸爸曾经带给自己的伤痛,而得到内在的抚平与医治。有参与的某位成员表示,由于爸爸在其成长过程中,每当面临重要抉择的时刻都成为「缺席者」,造成他现在和孩子相处模式也是这样;他希望能够改善这样的亲子关系,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王以仁、许忠仁,2008)。
(二)大陆的「亲亲宝贝」亲子培训班。
此为今年五月中旬,研究者应邀前往四川成都参与「512汶川地震」重建二周年培训课程时,曾去访视灾后重建的某一工作站,是位于成都地区彭州市通济镇花溪村的组合屋幼儿园场地,同时为地震灾区家长开办了为期八周,每周一次二小时的「亲亲宝贝」亲子培训班课程,我去参访的当天下午正是他们培训班的毕业典礼。经我了解,这是由成都甘泉教育机构的吴曦老师,每次由成都来回花三个小时车程亲自来授课,他是参加过厦门关怀心理咨询公司成都分公司所举办的「亲亲宝贝」种子教师三天密集培训课程者(这二个单位都参与512地震灾后重建)。
令我诧异的是参与的成员,都是家住临时组合屋的农村受灾户,绝大多数都是母亲,也有二三位是父亲;说实在的,他们的知识水平不高,表达能力也平平,但参加这个「亲亲宝贝」亲子培训班后,却能将所学实际地带回家中,与爱人及孩子来互动,其成效却十分的良好。
家庭成员及亲子互动的基础是接纳,在「亲亲宝贝」亲子培训班八次学习课程中,特别强调孩子的个别差异,父母要学习去接纳与欣赏,且要懂得如何去表达及沟通;其家庭作业之一,是给孩子写封道歉信与告诉他我爱你。并学习同理、规则与忍耐,期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参与该班的每一位学员都要签署「亲子承诺书」,其中写着「…爸爸妈妈想告诉你,我们非常爱你。你是上苍赐给爸爸妈妈最好的礼物,成为你的父母是我们极大的荣耀。爸爸妈妈承诺在有生之年,不是根据你的行为,而是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这一身份,来无条件地爱你、接纳你。作为父母,我们深深地懂得,你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将充分地欣赏并发掘上苍赋予你的独特性。爸爸妈妈将从你的身、心、灵三个层面来关爱你,把你培养成为一个全人都健康的孩子。你是我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爸爸妈妈将帮助你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我们将根据原则而不是自己的感觉来管教你,好让你一生走在正路上。爸爸妈妈愿意尽最大努力,成为你心目中的英雄,陪伴你一同走过成长的岁月…」
五、结语
因研究者搜集相关资料的时间与范围之限制,以上内容仅作为海峡两岸家长亲职教育的尝试性初探,也就是企图想藉此发挥一些抛砖引玉的功效!虽然,两岸分隔已多年,但毕竟是同文同种且在华人圈的大架构下,彼此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之优点。在此,仅提出以下三项作为往后相关发展之建议。
(一)法令与经费要能落实。
家长亲职教育的拓展,当然需要强而有利的后盾;政府相关法规及行政命令,一定要先规划好走在前头。当然充裕经费的支持,也是办理家庭教育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除政府预算外,若能善用一些文教基金会或非政府组织(NGO),将会使得这方面教育更见成效。
(二)善用多元管道与方法。
在今日多元社会中,两岸家长学校共同的办理可分为:学校(幼儿园)主导的办学模式,传统媒体支持的家长学校及网络媒体支持的家长学校等;同时,要去设法整合相关资源,一同进行家庭、学校与小区间的合作,使学生与家长成为最大受益人。
(三)亲子沟通可全面推展。
虽然,多数家庭亲职教育的观念与教材都来自西方(美国、英国),或是邻近的亚洲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然而,亲子之间血浓于水的关系与亲密,是全球一致的。从前述「爸爸学校」与「亲亲宝贝课程」实施的成效来看,在广大计有十多亿的华人当中,家庭与亲子沟通的相关课程,应可全面而快速地加以推展了!
(作者单位:台湾嘉义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
参考文献
王以仁(2001)。婚姻与家庭生活的适应。台北:心理。
王以仁(2003)。受刑人家属心理需求之研究。长荣大学学报,7(1),101-127。
王以仁、许忠仁(2008)。爸爸学校在台湾推展之初探。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45-259。
王以仁、曾淑枝、杨如苍(2005):学校家长学习团队建构之探究。2005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71-83。
王以仁、杨如苍、王声伟(2004):原住民国民小学学童家长亲职教育需求之研究。2004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二十一世纪亲职教育论文集,251-277。
王桂珠译(2007,原著者:金成默,韩国)。爸爸我爱你。台北:道声。
白冰、任仕君(2005)。关于长春市小学家校合作现况的调查研究。2005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56-360。
李雅莉(2005)。国小学童家长对学校实施亲职教育的需求、参与动机与阻碍之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班,高雄。
李爱华(2002)。高雄市国中学生家长对亲职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高雄。
李晓凡(2008)。网络时代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家庭教育师资队伍-网上家长学校配套工程浅析。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68-70。
杜伟金(2008)。架设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桥梁。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5。
江世大(2002)。原住民国民中学实施亲职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政治大学学校行政硕士学位班,台北。
林家兴(2000)。亲职教育实施方式的检讨与建议。测验与辅导,151,3132-3135。
林清江(1986)。亲职教育的功能与实施方法。师友,228,6-10。
林淑玲主编(2006a)。受刑人家庭支持方案-家庭教育团体带领实务手册。台北:教育部。
林淑玲主编(2006b)。受刑人家庭支持方案-家庭教育读书会带领实务手册。台北:教育部。
阿信等(2010)。有一种爱叫「坚持」-汶川地震志愿者真实见证。香港:恩奇。
周丽端、黄乃毓、林如萍(2002)。婚前教育手册-交友篇。台北:教育部。
侯锁生(1999)。特殊类型的家庭教育。江苏:南京。
马建强(2005)。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优秀父母,促进家校合作,服务家庭教育。2005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74-181。
马建强(2008)。陪伴成长:父母在网络时代的新课题。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9-31。
冯洁莹(2001)。高级中学亲职教育家长态度与实施做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班,台北。
张志鸿(2003)。高雄市国小家长参与亲职教育态度之研究—现况分析与网络运用。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张春兴、曹中玮(1986)。我国推行亲职教育成效之检讨与展望。载于:加强家庭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316-345)。台北:行政院研考会。
张淑芬(2001)。国小学童家长参与亲职教育活动需求动机与阻碍之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嘉义。
张雅卿(2009)。原住民地区幼儿园实施亲职教育之研究-以中部地区丽美乡二家幼儿园为例。未出版硕士论文,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系硕士班,台中。
黄乃毓、林如萍(2002)。婚前教育手册-将婚篇。台北:教育部。
黄德祥(1997)。亲职教育(2版)。台北:伟华。
曾春霞(1999)。台中市国小学童家长对学校实施亲职教育的态度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硕士论文,国立台中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台中。
曾端真(1991)。正视亲职教育的重要性。谘商与辅导,65,14-15。
彭建兰(2005)。数十万农村「双亲外出务工子女」急需父母的爱。2005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22-223。
楊士昌(2005)。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71-174。
杨政勋(2000)。基隆市国民中小学实施亲职教育现况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花莲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花莲。
郑凯埙(2004)。彰云嘉地区高职智能障碍学生家长亲职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嘉义。
蒋亚辉、戴双翔(2009)。当前我国家长学校办学模式与发展思路探析。中小学德育研究,6,12-15。
熊少严、万华(2008)。为了学生和社会整体得益-真道书院:家校合作案例考察。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12-219。
熊少严、戴双翔、蒋亚辉(2005)。流动儿童小区整合与学校教育指导。2005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13-319。
骆风(2009)。家庭学校合作视野下的各类家庭教育特点。中小学德育研究,6,16-20。
卢淑娟(2006)。国民小学亲职教育方案规划成效之自我评估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研究所,嘉义。
钟思嘉(1993)。二十一世纪的亲职教育。台北:桂冠。
韩云霞、曹魁珍(2005)。试论隔代家庭教育。2005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27-333。
关颖(2008)。家庭教育:面对大众传媒的严峻挑战。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4-28。
谭虎(2008)。家庭教育网络化的几个问题。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6-9。
蓝采风、廖荣利(1982)。亲职教育的实施。台北:张老师月刊。
Fine, M. J. (1980).Handbook on parent educati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ahoney, G. (1999). Parent education in early intervention.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9(3), 279-287.
Shritz, J. M. (1988).The fact on file dictionary of education.New York: Facts on File.
Stevens, J. H. (1989). Parent education, in 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V.15, World Book.
家庭是个人发育成长的摇篮,人自出生后就在家庭中,接受长期的培植,也在此奠定其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有些学者更将家庭比喻为「造人的工厂」, 以强调家庭因素对人类发展产生的巨大效应。家庭因素包含的变项甚多,学者们的分类也不一致;然深入其中加以分析,无不涉及父母管教态度与方法等相关变项,可见家庭中是以父母为整体影响之核心。
父母管教态度及方法对子女的影响相当重大,从辅导机构、少年法庭众多的个案中发现,许多现代父母对教育子女的方法感到困惑,有的甚至已有明显的偏差。所以,透过各种教育方式,协助人们去善尽父母职责的亲职教育便应运而生。
既然父母对孩子一生发展有重大影响,亲子间的关系亦如此密不可分,同时彼此间的互动沟通模式与家庭观念也会代代相传下去。而父母经由家庭及亲职教育学习各种正确教养子女方法,知道如何与子女保持正向的亲子关系,胜任称职父母角色(张淑芬,2001;曾瑞真,1991;Harbin & West,1998)钟思嘉(1993)亦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父母,因为过度的竞争,人心物质化,造成家庭问题增多、家庭结构转变等社会变迁,且在压力骤增之时代,亦彰显出亲职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变迁,家庭的结构与形式也有颇大的改变。在今日二十一世纪快速变迁中,至少包含以下七项特性(王以仁,2001):一、多变与多样性;二、信息透明性;三、通讯快速性;四、两性的开放性;五、地球村的国际性;六、价值的相对性;七、休闲娱乐调适性。因此,面对如此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如何协助父母进行适合新世纪潮流的亲职教育,实在值得吾人深入探究者。
二、亲职教育的意义与内涵
亲职教育(parent education)是为人父母者需要学习与充实亲职之间的照料、教育、管教、沟通与辅导等知能,以协助子女健全的成长及发展(黄德祥,1997)。亲职教育也可说是家庭中的一项教育活动,在过去家庭中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被称为家庭教育,而由于家庭形态及教养方式的转变,亲职教育的观念亦随之而起。因此,我们可以说亲职教育是由家庭教育转变而来的;有关亲职教育的意义,国内外专家学者依不同的角度而有不同看法,产生许多不同之定义。
Good于一九五九年提出,亲职教育是一种成人教育,从事有关于子女的教养和改善家庭成员生活的互动(引自曾春霞,1999)。Fine(1980)认为,亲职教育是一种有系统以概念为基础的方案,将教养子女的讯息、知觉或技巧等传达给参与者。Shritz(1988)则认为:亲职教育是教导父母具备正确教养子女的观念和能力的教育,使成为成功称职的父母。Stevens(1989)认为:主要目标在于协助父母有效能的教养子女,不管形式为何,都可称之为亲职教育。而Mahoney(1999)则提到:亲职教育是经由父母效能训练与示范课程,提供父母在管教与育儿技巧方面的知识,并学习扮演理想的亲职角色。
在台湾,蓝采风、廖荣利(1982)共同认为:亲职教育是指透过教育的方式来改变父母角色的表现,以及透过团体讨论的方式,来顿悟为人父母的乐与苦,以达到成为成功的父母为目标。林清江(1986)认为:广义的亲职教育是培养所有现在或未来的父母,成为健全的父母;而狭义的亲职教育,则针对某些不健全的父母,帮助其改善教养子女的方式,以成为健全的父母。张春兴、曹中玮(1986)将亲职教育视为,身为父母者,所接受的成人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配合社会变迁影响家庭功能的现实下,辅导家长们成功地扮演现今社会父母的角色。曾端真(1991)认为,亲职教育是只有系统地提供一套关于「如何为人父母」的知识与技巧的过程,使参与者能有效地帮助子女成长。黄德祥(1997)认为:亲职教育是一门教导父母了解与满足子女身心发展需求,以善尽父母职责,并能协助子女有效成长适应与发展的学问。曾春霞(1999)认为:亲职教育是一种教导为人父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使他们能成功扮演父母的角色,协助子女成长与发展,善尽为人父母职责。林家兴(2000)则认为:亲职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以父母为对象,以增进父母管教子女的知识、能力和改善亲子关系为目标,由正式或非正式的学校的亲职专家所办理的终身学习活动。
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专家的看法,亲职教育可以从对象、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层面来定义。在亲职教育实施对象上从目前正为人父母者到未来的准父母以及局限于不健全的父母都有;而从亲职教育目标来看凡使其能成功扮演父母所需的知能,并帮助其子女身心健全地发展的活动;从亲职教育内容来看则需包括为人父母所需之知能,例如: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家庭关系、亲子夫妻沟通技巧;至于实施方式则是透过学习或教育的模式来进行的活动。另外,台湾有些学者,如张春兴、曹中玮及林家兴等人,特别将亲职教育视为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并认为由于社会变迁快速的影响,亲职教育必须是终身学习的一项课题。
三、两岸近十年来家长亲职教育的概述
因研究者能力之所限,只能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整理后分为台湾及大陆二部分,加以扼要叙述如下。
(一)台湾方面
1.于2003年2月6日公布实施「家庭教育法」(计有20条),其与亲职教育有关者扼要叙述于后。
(1)推展家庭教育之机构、团体,分为以下五类(该法第八条):a.家庭教育中心;b.各级社会教育机构;c.各级学校;d.各类型大众传播机构;e.其它与家庭教育有关之公私立机构或团体。
(2)各级学校应实施家庭或亲职教育课程(该法第十二条):a.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每学年应在正式课程外,实施四小时以上家庭教育及活动;b.并应会同家长会办理亲职教育;c.各级主管机关应积极鼓励师资培育机构,将家庭教育相关课程列为必修科目或通识教育课程。
(3)针对适婚男女提供家庭相关教育课程(该法第十四条):a.直辖市、县(市)主管教育行政机关针对适婚男女,提供至少四小时婚前家庭教育课程;b.藉此培养正确之婚姻观念,促进家庭美满;c.必要时研订奖励措施,鼓励适婚男女参加。
(4)各级主管机关宜宽筹家庭教育相关经费(该法第十七条):a.各级主管机关应宽筹家庭教育经费;b.并于家庭教育经费内编列专款,积极推展家庭或亲职教育。
2.针对家长所作的亲职教育内容与實施调查研究的重要结果分析如下:
(1)家长对亲职教育整体的需求很高,对亲职教育内容的需求以「养育子女相关的知能与技术」层面最高(王以仁、杨如苍、王声伟,2004;李爱华,2002;张淑芬,2001;郑凯埙,2004)。
(2)办理亲职教育方案十分普及化,并以团体方式办理者较多(王以仁,2003;张淑芬,2001;杨政勋,2000;卢淑娟,2006)。
(3)家长多半重视亲职教育的实施,也肯定亲职教育的功能(江世大,2002;冯洁莹,2001;张淑芬,2001;杨政勋,2000)。在实施亲职教育时,宜考虑多元化的规划,期能吸引更多家长的参与(张志鸿,2003;张雅卿,2009)。
(4)家长实际参与亲职教育的情况仍不够踊跃,未参加亲职教育活动的原因甚多,以「工作忙碌没有时间」为主要原因(李雅莉,2005;李爱华,2002;张志鸿,2003;杨政勋,2000)。
(5)家长较希望利用「假日的白天」进行亲职教育活动,时间以两小时最佳(冯洁莹,2001;张淑芬,2001);而运用网络办理亲职教育,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张志鸿,2003)。
(6)对亲职教育實施方式的需求较为分歧。有使用「大众传播媒体-提供一般亲职讯息」层面最高(张淑芬,2001;郑凯埙,2004),也有「亲师联系沟通-使用家庭联络簿」层面最高者(李爱华,2002;张志鸿,2003)。
3.学校与家庭教育等有关之公私立机构,积极推动家庭或亲职教育,列举数项来说明:
(1)大力推动家庭教育20学分班,编纂相关的家庭或亲职教育教材,并进行「家庭教育专业人员认证」制度(王以仁、曾淑枝、杨如苍,2005;林淑玲主编,2006a;林淑玲主编,2006b;周丽端、黄乃毓、林如萍,2002;黄乃毓、林如萍,2002)。
(2)建构各级学校的家长学习团队,拉近家校之间的合作,更易于直接习得亲职教育的进行方式与提升成效(王以仁、曾淑枝、杨如苍,2005)。
(3)针对弱势族群进行家庭或亲职教育,如:监狱受刑人、原住民社群、新移民女性、隔代教养、育有弱智及身体残障子女的家庭等(王以仁,2003;王以仁、杨如苍、王声伟,2004;郑凯埙,2004)。
(4)重视父职在家庭及亲职教育中之重要性,且民间机构也积极办理亲职教育的相关活动,如:爱盟家庭文教基金会与台北基督教真理堂,共同大力推动「爸爸学校」,其成效则相当优异(王以仁、许忠仁,2008)。
(5)响应联合国自1994年起的做法,将每年5月15日订为「家庭日」;同时,将五月订成「全国孝亲家庭月」,并从2010年开始推动公开选拔「孝亲家庭楷模」。
(二)大陆方面
1.积极运用大众传媒及E化时代网络方便、快捷的特性,大力推动「网上家长学校」(李晓凡,2008;杜伟金,2008;马建强,2008;关颖,2008)。更有学者专家认为,家庭教育不但是公益事业,应该也可以当成教育产业(谭虎,2008)。
2.家长学校可分为:学校、幼儿园主导的办学模式,传统媒体支持的家长学校,网络媒体支持的家长学校(蒋亚辉、戴双翔,2009)。
3.整合相关资源,共同进行家校合作,使学生成为最大受益人(白冰、任仕君,2005;马建强,2005;熊少严、万华,2008;骆风,2009)。
4.重视农村、灾区、流动人口、弱智、身残、隔代教养等弱势族群,进行家庭或亲职教育(阿信等,2010;侯锁生,1999;彭建兰,2005;杨士昌,2005;熊少严、戴双翔、蒋亚辉,2005;韩云霞、曹魁珍,2005)。
四、两岸家长亲职教育特色举例
这二三年来,研究者有幸参与了台湾与大陆两地的部分亲职教育活动,在此各举一例来加以说明。
(一)台湾的爸爸学校。
此一爸爸学校推展的概念与作法,是源自于一九九五年韩国建立的「推喇奴爸爸学校」。经过多年的推展,爸爸学校在韩国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运动,且教导的对象从韩国人开始,向外扩及在韩国工作的外劳及居留在韩国的外国人,并逐步扩展为一项全球性的运动(王桂珠译,2007)。
爱盟家庭文教基金会与台北基督教真理堂,共同举办一连三天的台湾爸爸学校课程,教导参与的爸爸学员们,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应有的使命及角色,并期许他们做到「爸爸活过来,家庭就活了」。同时,透过爸爸学校的课程,让参与学习者能训练成为种子教师,并将此项课程在未来能扩及至全台湾各地区。
爱盟家庭文教基金会亦表示,为了避免高离婚率造成家庭破碎,且能进一步重新整合与恢复爸爸的精神,而举办爸爸学校。在此离婚率继续不断攀升之际,家庭急速地崩解,而目前社会上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极其混乱,爸爸学校就此产生。
当然,起源于韩国小区及教会的「爸爸学校」,特别要求教导爸爸们了解其在家庭中应有的角色;主要课程内容包括:第一课、爸爸的影响力;第二课、爸爸的男性角色;第三课、爸爸的使命;第四课、爸爸的灵命;第五课、爸爸与家庭等。「爸爸学校」之目的是重新整合及恢复爸爸的精神,追求合乎圣经的爸爸形象,恢复已失去的爸爸权威,导正误用的爸爸权威,使爸爸回到缺席的家庭(基督教论坛报,2008, 3/15-3/17)。
尤其是最后一天课程结束前,有一个学习心得分享发表会,开始时先由每一位爸爸学员替自己的妻子洗脚,这一幕真是万分感人,也颇具震撼力。虽然,在此举办的台湾爸爸学校非首次创举,然而过去仅在某一教会试办,现今在真理堂办理则是朝向让参与学习者培养成种子教师,以为将来全面推广来铺路。
在爸爸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授课讲师亦鼓励参与学习的爸爸们,勇敢地将自己和原生家庭爸爸之间相处受伤害的历程分享出来,藉由祷告及饶恕爸爸曾经带给自己的伤痛,而得到内在的抚平与医治。有参与的某位成员表示,由于爸爸在其成长过程中,每当面临重要抉择的时刻都成为「缺席者」,造成他现在和孩子相处模式也是这样;他希望能够改善这样的亲子关系,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王以仁、许忠仁,2008)。
(二)大陆的「亲亲宝贝」亲子培训班。
此为今年五月中旬,研究者应邀前往四川成都参与「512汶川地震」重建二周年培训课程时,曾去访视灾后重建的某一工作站,是位于成都地区彭州市通济镇花溪村的组合屋幼儿园场地,同时为地震灾区家长开办了为期八周,每周一次二小时的「亲亲宝贝」亲子培训班课程,我去参访的当天下午正是他们培训班的毕业典礼。经我了解,这是由成都甘泉教育机构的吴曦老师,每次由成都来回花三个小时车程亲自来授课,他是参加过厦门关怀心理咨询公司成都分公司所举办的「亲亲宝贝」种子教师三天密集培训课程者(这二个单位都参与512地震灾后重建)。
令我诧异的是参与的成员,都是家住临时组合屋的农村受灾户,绝大多数都是母亲,也有二三位是父亲;说实在的,他们的知识水平不高,表达能力也平平,但参加这个「亲亲宝贝」亲子培训班后,却能将所学实际地带回家中,与爱人及孩子来互动,其成效却十分的良好。
家庭成员及亲子互动的基础是接纳,在「亲亲宝贝」亲子培训班八次学习课程中,特别强调孩子的个别差异,父母要学习去接纳与欣赏,且要懂得如何去表达及沟通;其家庭作业之一,是给孩子写封道歉信与告诉他我爱你。并学习同理、规则与忍耐,期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参与该班的每一位学员都要签署「亲子承诺书」,其中写着「…爸爸妈妈想告诉你,我们非常爱你。你是上苍赐给爸爸妈妈最好的礼物,成为你的父母是我们极大的荣耀。爸爸妈妈承诺在有生之年,不是根据你的行为,而是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这一身份,来无条件地爱你、接纳你。作为父母,我们深深地懂得,你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将充分地欣赏并发掘上苍赋予你的独特性。爸爸妈妈将从你的身、心、灵三个层面来关爱你,把你培养成为一个全人都健康的孩子。你是我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爸爸妈妈将帮助你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我们将根据原则而不是自己的感觉来管教你,好让你一生走在正路上。爸爸妈妈愿意尽最大努力,成为你心目中的英雄,陪伴你一同走过成长的岁月…」
五、结语
因研究者搜集相关资料的时间与范围之限制,以上内容仅作为海峡两岸家长亲职教育的尝试性初探,也就是企图想藉此发挥一些抛砖引玉的功效!虽然,两岸分隔已多年,但毕竟是同文同种且在华人圈的大架构下,彼此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之优点。在此,仅提出以下三项作为往后相关发展之建议。
(一)法令与经费要能落实。
家长亲职教育的拓展,当然需要强而有利的后盾;政府相关法规及行政命令,一定要先规划好走在前头。当然充裕经费的支持,也是办理家庭教育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除政府预算外,若能善用一些文教基金会或非政府组织(NGO),将会使得这方面教育更见成效。
(二)善用多元管道与方法。
在今日多元社会中,两岸家长学校共同的办理可分为:学校(幼儿园)主导的办学模式,传统媒体支持的家长学校及网络媒体支持的家长学校等;同时,要去设法整合相关资源,一同进行家庭、学校与小区间的合作,使学生与家长成为最大受益人。
(三)亲子沟通可全面推展。
虽然,多数家庭亲职教育的观念与教材都来自西方(美国、英国),或是邻近的亚洲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然而,亲子之间血浓于水的关系与亲密,是全球一致的。从前述「爸爸学校」与「亲亲宝贝课程」实施的成效来看,在广大计有十多亿的华人当中,家庭与亲子沟通的相关课程,应可全面而快速地加以推展了!
(作者单位:台湾嘉义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
参考文献
王以仁(2001)。婚姻与家庭生活的适应。台北:心理。
王以仁(2003)。受刑人家属心理需求之研究。长荣大学学报,7(1),101-127。
王以仁、许忠仁(2008)。爸爸学校在台湾推展之初探。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45-259。
王以仁、曾淑枝、杨如苍(2005):学校家长学习团队建构之探究。2005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71-83。
王以仁、杨如苍、王声伟(2004):原住民国民小学学童家长亲职教育需求之研究。2004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二十一世纪亲职教育论文集,251-277。
王桂珠译(2007,原著者:金成默,韩国)。爸爸我爱你。台北:道声。
白冰、任仕君(2005)。关于长春市小学家校合作现况的调查研究。2005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56-360。
李雅莉(2005)。国小学童家长对学校实施亲职教育的需求、参与动机与阻碍之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班,高雄。
李爱华(2002)。高雄市国中学生家长对亲职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高雄。
李晓凡(2008)。网络时代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家庭教育师资队伍-网上家长学校配套工程浅析。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68-70。
杜伟金(2008)。架设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桥梁。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5。
江世大(2002)。原住民国民中学实施亲职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政治大学学校行政硕士学位班,台北。
林家兴(2000)。亲职教育实施方式的检讨与建议。测验与辅导,151,3132-3135。
林清江(1986)。亲职教育的功能与实施方法。师友,228,6-10。
林淑玲主编(2006a)。受刑人家庭支持方案-家庭教育团体带领实务手册。台北:教育部。
林淑玲主编(2006b)。受刑人家庭支持方案-家庭教育读书会带领实务手册。台北:教育部。
阿信等(2010)。有一种爱叫「坚持」-汶川地震志愿者真实见证。香港:恩奇。
周丽端、黄乃毓、林如萍(2002)。婚前教育手册-交友篇。台北:教育部。
侯锁生(1999)。特殊类型的家庭教育。江苏:南京。
马建强(2005)。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优秀父母,促进家校合作,服务家庭教育。2005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74-181。
马建强(2008)。陪伴成长:父母在网络时代的新课题。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9-31。
冯洁莹(2001)。高级中学亲职教育家长态度与实施做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班,台北。
张志鸿(2003)。高雄市国小家长参与亲职教育态度之研究—现况分析与网络运用。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张春兴、曹中玮(1986)。我国推行亲职教育成效之检讨与展望。载于:加强家庭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316-345)。台北:行政院研考会。
张淑芬(2001)。国小学童家长参与亲职教育活动需求动机与阻碍之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嘉义。
张雅卿(2009)。原住民地区幼儿园实施亲职教育之研究-以中部地区丽美乡二家幼儿园为例。未出版硕士论文,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系硕士班,台中。
黄乃毓、林如萍(2002)。婚前教育手册-将婚篇。台北:教育部。
黄德祥(1997)。亲职教育(2版)。台北:伟华。
曾春霞(1999)。台中市国小学童家长对学校实施亲职教育的态度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硕士论文,国立台中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台中。
曾端真(1991)。正视亲职教育的重要性。谘商与辅导,65,14-15。
彭建兰(2005)。数十万农村「双亲外出务工子女」急需父母的爱。2005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22-223。
楊士昌(2005)。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71-174。
杨政勋(2000)。基隆市国民中小学实施亲职教育现况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花莲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花莲。
郑凯埙(2004)。彰云嘉地区高职智能障碍学生家长亲职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嘉义。
蒋亚辉、戴双翔(2009)。当前我国家长学校办学模式与发展思路探析。中小学德育研究,6,12-15。
熊少严、万华(2008)。为了学生和社会整体得益-真道书院:家校合作案例考察。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12-219。
熊少严、戴双翔、蒋亚辉(2005)。流动儿童小区整合与学校教育指导。2005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13-319。
骆风(2009)。家庭学校合作视野下的各类家庭教育特点。中小学德育研究,6,16-20。
卢淑娟(2006)。国民小学亲职教育方案规划成效之自我评估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研究所,嘉义。
钟思嘉(1993)。二十一世纪的亲职教育。台北:桂冠。
韩云霞、曹魁珍(2005)。试论隔代家庭教育。2005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27-333。
关颖(2008)。家庭教育:面对大众传媒的严峻挑战。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4-28。
谭虎(2008)。家庭教育网络化的几个问题。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6-9。
蓝采风、廖荣利(1982)。亲职教育的实施。台北:张老师月刊。
Fine, M. J. (1980).Handbook on parent educati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ahoney, G. (1999). Parent education in early intervention.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9(3), 279-287.
Shritz, J. M. (1988).The fact on file dictionary of education.New York: Facts on File.
Stevens, J. H. (1989). Parent education, in 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V.15, World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