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风沙活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古风成沉积剖面的研究,可以恢复过去一段时间内的风沙活动过程。青藏高原风沙沉积分布广泛,高原风沙活动过程的研究,对丰富青藏高原气候记录具有重要意义。藏北安多县为青藏高原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在安多地区选择一个出露良好的古风成沉积剖面,采用OSL测年方法建立剖面年代序列,对剖面以粒度为风沙活动主要代用指标,结合磁化率、碳酸钙、有机质指标,
【机 构】
:
北京师范大学防沙治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沙活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古风成沉积剖面的研究,可以恢复过去一段时间内的风沙活动过程。青藏高原风沙沉积分布广泛,高原风沙活动过程的研究,对丰富青藏高原气候记录具有重要意义。藏北安多县为青藏高原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在安多地区选择一个出露良好的古风成沉积剖面,采用OSL测年方法建立剖面年代序列,对剖面以粒度为风沙活动主要代用指标,结合磁化率、碳酸钙、有机质指标,揭示安多地区近千年来风沙活动过程,并与高原冰芯、湖泊沉积、树轮文献记录作比较,探讨风沙活动对高原近千年几个气候特征时期的响应。
其他文献
佳县红粘土剖面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处于现代东亚夏季风影响的北界,是研究上新世暖期东亚季风进退的最佳地点.本文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定量了佳县红粘土剖面的碳酸盐矿物,总碳酸盐矿物的含量呈现高频率变化的特点,低含量层和高含量层交替出现,分别对应于淋滤层和淀积层.佳县红粘土剖面的时间跨度介于8.2-2.7Ma之间,一共发现了86个淋滤—淀积旋回.淋滤层的总碳酸盐含量低,磁化率高,Rb/Sr比值高,
中国黄土-古土壤是记录第四纪以来陆相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甘油二烷基链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简称GDGTs)来源于古菌和细菌细胞膜脂,在近十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和陆地环境的古气候重建.已有黄土中GDGT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源自细菌的bGDGTs重建古温度,由于指标的缺乏,涉及古水文重建的很少.Xie等(2012)调查了中国范围内不同理
在约275万年前北极冰盖正式形成后,地球环境开始呈现冰期、间冰期气候交替出现的特征,因此,北极冰盖在第四纪古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过去对北极冰盖长期演化的认识主要来自深海有孔虫化石壳体的氧同位素记录,但是实际上氧同位素反映的是两极冰盖变化的综合环境效应,并且可能受到大洋底流水温的严重影响。北极冰芯的连续环境记录仅能够追溯至第四纪晚期,如何获得更老时期高纬度气候和北极冰盖演化的信息,成为古全球变化
我国北方第四纪黄土的磁组构被认为能够提供古风场变化的信息,但是目前对于黄土磁组构的古环境意义及其与古风向的关系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议。本次研究通过对位于西秦岭山间、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北缘及祁连山东缘等地区多个地点的末次冰期黄土的系统地磁组构分析,并结合前人对其它区域末次冰期黄土磁组构的研究结果,对风尘堆积磁组构古环境意义及其与古风向、古地形之间的可能联系进行了探讨。
我国东北地区位于东亚季风的边缘,具有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受全球环境变化影响深刻.黄土风尘堆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是晚第四纪环境变化的良好记录.但是,目前对该区域黄土堆积与环境演变的研究仍比较薄弱,特别是缺少系统可靠的独立年代.在广泛野外踏勘的基础上,本文对具有代表性的科尔沁沙地南缘三把伙(SBH)黄土剖面,进行了粗颗粒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SAR-OSL)和钾长石红外后光释光(post-IR
近年来,作者在野外调查中发现,在华南沿海地区的台地或低矮丘陵上,广泛分布一层厚度几十~几百cm不等的黄色粉土沉积。该套沉积往往直接覆盖于新鲜基岩或基岩风化壳上,两者界线清晰。为研究该黄色粉土层的成因,作者在华南沿海不同地区各选择一条出露较好的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室内使用粒度分析、漫反射光谱分析以及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黄色粉土的粒度、矿物及化学组成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呈NW-SE向分布于阿拉善高原东部地区的流沙带连接着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能较敏感地反映巴丹吉林地区的沙漠扩张史。本文对分布于白碱湖-乌兰布和沙漠之间的三条流沙带进行了野外考察和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在距今~19 ka,~15 ka,13-9ka,7-5 ka,~2 ka和1 ka以来6个时间段、尤其是距今1 ka以来,巴丹吉林沙漠扩张,并在研究区快速堆积以形成了如今的沙漠景观。与古
西风与季风的关系对理解高中低纬度气候的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但是两者在轨道尺度和千年尺度上的变化关系仍不清楚。前人研究中涉及到的西风强度为间接地沉积学指标和模拟证据,缺少来自西风影响核心区的地质证据。中亚干旱地区,位于西风控制的欧洲和季风控制的东亚地区之间,是受西风影响的核心区域。我们采集了位于中亚东部伊犁盆地10米厚的清水河黄土,基于光释光定年和粒度分析,重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西风强度变化的历史。这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为一大型断陷盆地,海拔变化在2500—3200 m,植被类型随海拔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即盆地腹地为荒漠草原,较高位置以草原为主,山麓地带则出现草原或亚高山草甸.盆地地处亚洲季风边缘区,属半干旱气候,区内风沙活动过程强烈.近年来,利用更尕海沉积岩芯和不同地点的风成沉积剖面重建了共和盆地全新世风沙活动历史,并探讨了其对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过程与机制.盆地不同地点的8个
大气粉尘的释放、输送和沉降与不同尺度的大气环流存在密切联系,粉尘释放历史变化是全球气候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泥炭的沉积模式使得粉尘不会出现二次搬运,因此成为研究过去大气粉尘变化的良好地质信息载体记录.选择新疆阿尔泰山高山泥炭开展粉尘沉积研究,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试泥炭岩芯中碎屑物质元素含量的变化.阿尔泰山泥炭中碎屑物质稀土元素(REE)配分模式(球粒陨石标准化)与黄土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