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女,29岁,孕28+周."全身红斑、脓疱5年,复发1月余,加重伴发热7天".患者孕21+周时出现双下肢红斑、脱屑,外用白凡士林后皮损消退.孕24周时颈部出现局限水肿性红斑,表面密集粟粒大小脓疱,皮损逐渐发展至躯干、下肢,无伴发热.孕28+周时病情突发加重,全身泛发弥漫水肿性红斑、红斑表面密集粟粒大小脓疱,融合成脓湖,伴表皮剥脱、高热,最高体温39.9℃.予泼尼松40mg qd口服,人血免疫球蛋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7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29岁,孕28+周."全身红斑、脓疱5年,复发1月余,加重伴发热7天".患者孕21+周时出现双下肢红斑、脱屑,外用白凡士林后皮损消退.孕24周时颈部出现局限水肿性红斑,表面密集粟粒大小脓疱,皮损逐渐发展至躯干、下肢,无伴发热.孕28+周时病情突发加重,全身泛发弥漫水肿性红斑、红斑表面密集粟粒大小脓疱,融合成脓湖,伴表皮剥脱、高热,最高体温39.9℃.予泼尼松40mg qd口服,人血免疫球蛋白20g qd静脉滴注.治疗期间患者反复高热,最高体温39.2℃,每天仍有新发脓疱.既往史:患者脓疱型银屑病病史5年,5年前孕36周时患脓疱型银屑病,孕40周时行剖宫产,产后病情控制,此后反复出现头皮银屑病.月经史: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3年8月10日.
其他文献
中医治疗NOA 简介古代中医并没有"无精子症"的概念,而仅仅将其归属于"无子""精冷""精寒"等病之范畴.当代中医对其之病因病理及治疗的论述非常丰富,没有统一的认识.笔者根据自己的体会对其进行下述简介.中医对NOA 病因病理的认识
目的:探讨DAZ 基因缺失所致无精子症药物治疗的可能性,研究养精胶囊对DAZ 基因缺失所致无精子症的疗效,并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将48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 例,对照组20 例.治疗组给予养精胶囊,每次5 粒,每日3 次;对照组给予安特尔,每次40mg,每日2 次.观察指标:治疗后6 个月疗效,随访ICSI 结果,治疗前后3 个月精液量、精浆α-糖苷酶(α-Glu)、精浆前列腺酸性磷酸
八珍汤出自明代薛己的《正体类要》,由补气的四君子汤和养血的四物汤组成,药物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八味药组成。常用于病后失调、久病失治、失血过多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金保方教授对男、女生殖系统疾病诊治有独到的见解,总结出许多宝贵的临证经验。笔者观其对八珍汤的运用,变幻无穷,疗效甚佳,充分体现其整体论治的理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本文从八珍汤在排卵功能障碍、子宫内膜发育不
精和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的作用,称为“精血同源”,这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男性生精功能障碍中,补肾填精法和养血活血法联合运用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睾丸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主要产生于睾丸间质(Leydig)细胞和支持(Sertoli)细胞,不仅能刺激
有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近半个世纪来,男性精液中精子数和精子各项活动参数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男性不育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已占到整个不育夫妇比例的20%以上[1].近年来,我们采用迈之灵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男性不育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目的 对比观察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和商环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并发症方法对拟行包皮环切术的29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表面麻醉下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术;B 组在阴茎根部阻滞麻醉下应用商环行包皮环切术。分别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勃起疼痛评分(VAS)、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如切口出血(或血肿形成)、感染、包皮水肿等,并对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满意度进行门诊随访。
克氏综合症(Klinefelter’s syndrome,KS)即先天性睾丸发育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性染色体异常疾病,其发病率高达1/450.近年来很多研究在其病因、发病机制、染色体核型、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治疗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在产前诊断、染色体诊断、早期终止妊娠、ICSI 术前显微外科取精等方面,为男科学提供了治疗的新思路.克氏综合征表现出典型的无精子症,不能通过自然过程生育.得益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或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instability,or detrusoroveractivity),也可为其它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成为困扰人们的一大疾病.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OAB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越来越高,且女性发病率
目的:玫瑰痤疮的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治疗上缺乏针对性.本文目的在于根据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阐述目前较为合理的用药措施和防治手段.方法:通过阅读近年来关于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做一综述.结果与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玫瑰痤疮的发病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这些研究进展可以勾画出更新的发病机制(图2),同时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如越来越多的关于杀白细胞素的研究数据表明对A
A case of d D-penicillamine(DPA)inducedelastosis perforans serpiginosa(EPS)in a 32-year-oldChineseman was reported.The presentation lasted two years and was refractory to traditional medical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