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7年1月中国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智慧、气度、神韵,不但可以激起中华内心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醒,更是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力量支撑。而作为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息载体,承载着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包括武术在内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武术文化迫在眉睫。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保护有助于保存我国"本土文化"精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原动力支持等,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因此,传统武术文化的协同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历史学、社会学及"协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传统武术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从而明确传统武术文化在保护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协同理论",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特点,构建传统武术协同保护与发展模式,探索传统武术协同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结论: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传统武术文化协同保护与发展路径如下:(1)非遗项目保护与数字化保护相结合。在我国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非遗保护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当代社会背景下武术的非遗保护相对单一,且非遗保护是以"活态"传承的方式进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提出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文化进行采集、存储以及传播等。数字化的发展正好弥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缺陷,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好弥补了数字化保护中无法发传达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内涵和精神文化。因此,在此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保护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保护冠县查拳的套路技法以及文化内涵。(2)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一体化发展。学校教育是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发展形势下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传统武术的传承保护要从学校教育抓起,由体育局、教育局共同各做牵头做好传统武术的校园推广,建设学校武术从幼儿武术课程、中小学武术课程到高校武术课程的体系。(3)传统武术竞赛与节日文化融合发展。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为落实中央国务院"统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要求,特组织有关组织部门协商制定了多元赛事发展策略,结合竞体司的相关政策特提出传统武术竞赛与节日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以促进冠县查拳的传承与传播。传统武术竞赛与节日文化融合发展是将查拳竞赛活动的举办与中国传统节日统筹规划,即在我国的"春节"、"五一"、"中秋节"、"十一"等传统节日期间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参赛人员广泛、群众喜闻乐见的查拳赛事,这种以传统融合传统的发展方式,一方面有利于传统武术的传承和传播,一方面可以增添节日气氛,从而达到双赢。(4)传统武术文化融入新农村建设。当下具有地域特色的拳种大多集中在农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农民文化修养、健身活动以及休闲娱乐工作的强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脚步。新农村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因地制宜,与当地的民俗和传统文化建设相结合。从近些年的国学热、家训热和寻根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依然成为当代人民生活的追捧对象,借此将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融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一方面可以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发展。(5)打造传统武术休闲健身体验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传统武术特色健身体验文化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以传统武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整合为手段,以休闲消费人群及就业人口的聚集为目的,以配套设施及服务的完善为依托,构建一个产城融合的综合开发结构与运营模式。要以当地特色拳种为主题建设特色健身体验小镇,首先要明确特色拳种的特色是"传统武术文化",依此为核心,将传统武术赛事与旅游、文化、健身、养生、亲子等协同的"多元化"拳种特色小镇,形成融合赛事、户外运动、教育培训、餐饮、购物、休闲、体验、健身等多种消费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