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3种丝素基因在家蚕幼虫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3种丝素基因除主要在5龄幼虫的后部丝腺中表达外,在其他组织如脂肪体和中部丝腺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表达;在4龄眠期的后部丝腺3种丝素基因也有一定的表达水平,其中丝素轻链基因(Fib-L)在这一时期的表达量较高。同时发现在5龄第3天和第5天的后部丝腺中,丝素重链基因(Fib-H)、丝素轻链基因(Fi
【机 构】
:
江苏科技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镇江 212018 江苏科技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镇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3种丝素基因在家蚕幼虫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3种丝素基因除主要在5龄幼虫的后部丝腺中表达外,在其他组织如脂肪体和中部丝腺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表达;在4龄眠期的后部丝腺3种丝素基因也有一定的表达水平,其中丝素轻链基因(Fib-L)在这一时期的表达量较高。同时发现在5龄第3天和第5天的后部丝腺中,丝素重链基因(Fib-H)、丝素轻链基因(Fib-L)与P25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比值分别为9:18:1和19:32:1,推测丝素基因的表达可能存在转录后调控,此结果说明家蚕丝素基因的表达可能存在更加精细的调控机制。另外,对家蚕从5龄第2天到第8天的后部丝腺中3种丝素蛋白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比值进行了测定,发现3者之间在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协调关系,尤其是在重链和轻链之间。
其他文献
利用育成的高发生率和孵化率雌蚕无性克隆系与平衡致死雄蚕杂交,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组配成31个雄蚕杂交组合,通过3年5期的比较试验,从中筛选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型雄蚕品种雌35×平28和雌29×平28,并在浙江主蚕区成功试养。新型雄蚕品种的育成使“农村专养雄蚕”与“蚕种场多养雌蚕”技术得到了有机结合,有望进一步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加速雄蚕产业化的进程。
对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引进改良、实用化雄蚕品种的选育、专养雄蚕实用技术研究作了回顾,介绍了实用雄蚕品种的性状及最新研究进展,剖析了阻碍雄蚕种加速推广的主要障碍。
春用品种681×682是根据家蚕暗化型(m/n)基因遗传规律,将其导入实用品种,育成中系强健型灰黑蛾品种,与常规日系强健型白蛾品种组配成的二元杂交组合。繁育中利用对交品种的蛾色差异,可把杂交率提高到99%以上。该品种强健好养,易繁,眠起齐,耐粗食,茧丝长1428.4 m,解舒率73.55%,解舒丝长1047.1m,茧丝纤度3.259 dtex,净度94.33 分。
家蚕新品种飞·鹤×祥·云是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通过合理选配亲本,设置特殊培育环境,采用杂交、系统选育、测交等方法育成的秋用强健性多丝量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为熟悉新品种原种的繁育性能,为生产上大规模繁育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介绍了2008年春季在湖北麻城、南漳两个蚕种场进行繁育应用试验的过程。
采用系统分离和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适合二化一放地区(主要为高寒地区)放养的柞蚕四元杂交新品种呼伦贝尔一号。经小区试验和农村生产鉴定,主要经济性状均超过对照种,千粒茧重11.26kg,茧层量1.30g,公斤卵产茧量416.10kg,分别比对照种提高9.11%、20.37%和39.40%;茧丝长1 244.28m,解舒丝长662.66m,分别比对照种增长163.07m和183.90m。该品种具有强健好
本项目对柞蚕黄蛹的形成条件及其遗传性状等开展了研究。查明了形成黄色蛹的临界温度为27℃,探索出提高黄色蛹率的有效方法,经4年的农村示范,效果显著。
家蚕茧质性状的性别效应十分明显,对普通方法的QTL分析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定位模型的QTL分析结果。采用不包含性别(环境)效应的定位模型分析各性状的QTL 效应及其预测的优良纯系的基因型,则会产生因性别效应的存在而影响互作效应QTL的检出;如果采用把性别作为环境效应的定位模型分析各性状的QTL,性别效应调整与否,对互作效应QTL的分析及对QTL重组后预期能得到的优良基因型影响都不大
dpp基因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在果蝇胚胎发育中,dpp基因参与胚胎背-腹轴的分化、体节的形成、并指导果蝇翅膀和复眼视网膜的形成。利用家蚕EST数据克隆了家蚕dpp基因Bmdpp,其克隆的mRNA 全长1437bp,ORF1146bp,编码381个氨基酸的蛋白,预测分子量为38.6kD,等电点为9.18。通过半定量RT-PCR对Bmdpp在家蚕各组织和各个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为了进一步探明在浓核病毒镇江株(BmDNV-ZJ)侵染初期,家蚕组织蛋白所产生的免疫抵抗性变化机制,本实验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技术对BmDNV-ZJ侵染感受性家蚕品种初期的血液、中肠组织蛋白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感受性蚕品种在BmDNV-ZJ侵染初期,中肠组织受BmDNV-ZJ诱导产生的蛋白可能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和巯基抗氧化酶。血液组织受诱导而得到特异性表达的蛋白可能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或类抗氧
给5龄饷食至上蔟的蚕儿采用添食4%(W/L)葡萄糖饱食、饱食、半饱食3种方法饲养。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家蚕中肠的糖酵解的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BmPFK)的表达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调查了蚕茧茧质成绩。结果发现3个实验区的BmPFK的mRNA的表达量之比为165:100:37;添食葡萄糖饱食区的雌、雄的全茧量、茧层量、蛹重比饱食对照区提高了3~4个百分点;半饱食区约为饱食对照区的九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