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庆秘:仪式场域与惯习: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的生态空间

来源 :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cock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土家族地区,建造一栋属于自己的吊脚楼是土家人一生三件大事之一.吊脚楼的建造一般由具备掌墨师资格的工匠完成,吊脚楼营造技艺包含着技术的层面,也包含着文化的层面,因此,掌握吊脚楼的营造技艺是掌墨师的基本技能,而吊脚楼建造中的各类仪式、说辞、咒语、法术等则是掌墨师成为掌墨师的核心内容,同时,土家人对于吊脚楼建造技艺和文化的群体认同,是吊脚楼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生态空间.在对吊脚楼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技艺传承具有很多的仪式以及仪式本身的传承,拜师需要仪式、出师需要仪式,开工需要仪式、工匠进屋需要仪式,砍梁树、开梁口、上梁等更需要隆重的仪式,对于土家族地区"起高架"师傅而言,没有仪式作为支持被认为是不正规的师傅.仪式场域与惯习一方面成为师傅学习技艺、展现技艺、传承技艺的基础,体现出掌墨师对于木工祖师的敬畏,对于自然的尊重,对于技艺本身尊重;另一方面,仪式场反应出建房者普遍的心里诉求:追求平安幸福、健康吉祥、发家致富、传宗接代等众多的美好愿望;作为与他者的亲戚、朋友、邻居等成为友情传递、相互交流、增进感情、传递祝福的有效方式.
其他文献
清末至民国时期,四川北部地区人口的稳定增长和丝棉、盐等贸易的相对繁荣,使得乡村经济获得了极大发展,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乡土建筑遗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展开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等,乡村传统乡土建筑逐渐消失被遗忘.试图通过对清末民初川北地区乡土建筑的考察研究,更深入地认识乡土历史和乡土文化.南部宋家大院的空间布局及审美特征在川北民居中极具代表性。作为依血缘而来的小型亲属组织的聚居地,它的建造直
海南岛的黎族传统织锦技术早在春秋时期就久负盛名,是我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宋代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已经领先于中原地区.黎族是没有语言的民族,因此黎族妇女将他们的生活和向往都记录在他们的黎锦作品当中.本文就海南黎族传统织锦的纹饰以及色彩做着重论述.黎族传统纹饰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主要以几何图形的表现形式为主,用点线面去表现抽象的装饰与具象的形体.色彩具有具有黎族独特的审美标准,稳重中带有浓烈的
高山汉传统女裤是广西的特殊汉族高山汉人的典型下装,其结构与工艺不仅蕴涵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是汉族女裤的精神延续,是我国特殊汉族服饰的典型代表.通过对高山汉女裤的裁剪和缝制工艺的分析,及其与汉族传统女裤缝制工艺的比较可得出高山汉女裤明显传承了中原汉族服饰的传统特征,保持了宽松肥大的古风,同时又根据其自身的生活特点进行调整和变化,使其更加适于生产、生活.这体现了高山汉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有限的物质
云南省西盟佤族佤族服饰一直以来以传统手工方式制作并形成一定形制,但由于现代服装工业涌入,原本十分脆弱的佤族传统服装收到了严峻的挑战并发生了演变.本文通过对当地佤族聚集地实地调研,广泛的了解了当地佤族人的实际情况,分析总结了西盟地区佤族女装的演变及原因.
文章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较多的江南、闽南、山东、山西、陕西、皖南、中原7个地方的涉及服装、饰品以及纺织品在内的2174件藏品为研究对象,从造型、色彩、工艺、纹样、材料、装饰布局六个方面总结近代汉族民间刺绣的风格特点,从经济文化背景、民俗文化、儒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与真善美思想五个方面结合人类学分析刺绣特点的形成,为民间刺绣的传承以及在现代服饰产业中的应用奠定理论依据.
童帽在汉民族民间服饰文化中有着鲜明的特色,是兼具物质和精神、实用与审美的本元文化的代表之一.本文以江南大学"传习馆"的收藏为实物样本,将近代童帽的基本造型从"帽圈""碗帽""风帽"三个大类进行归纳,并且结合地域和气候等因素,对近代童帽的造型特点及规律进行总结,从而对童帽的造物思想进行研究,探索近代童帽的艺术价值.
传统图形指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各个民族以及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视觉图像.它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文化,是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体现出"气""和""纯""意"的审美特征.如何保护民族民间的传统图形,将其进行现代转换,这表现在"有意味"形式的借鉴,同时将形式进行重构以形成意义的再生,这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塑造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现代图形设计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海南黎族制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是黎族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器,也是传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扎根于黎族生活的文化土壤,孕育着黎族人民独特的人文气息,是黎族民族认同的标志之一,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瓷器、玻璃、金属、塑料等替代陶器进入日常生活,黎族制陶逐步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而日渐萎缩.本文在考察海南黎族制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黎族制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
牛成为民间的保护神,渊源于远古的动物图腾信仰,后来演变为动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的风俗.川东北地区有供奉"牛王菩萨"的习俗,大多为20-40公分左右的木雕造像,木雕作品的菩萨和牛,形象生动、姿态各异.造像把对牛的图腾崇拜和佛教菩萨信仰结合在一起,其文化意蕴已经不是单一的宗教祭祀,是农耕文化的体现.是道教、佛教、原始图腾崇拜的综合体,充分传达出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具有表达农耕文化的符号意义.迄今为止川
中国古代的各种木版图画,从诞生起便秉赋着农业文明社会的大众传媒属性,具有广泛而重要的价值。文章介绍了传统木版图画、“民俗版画”与“年画”,并从“人类之根”视界阐述了传统木版图画,从历史系统角度考识文化遗产,深读其文化标本及其背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