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引导下的浅山区保护思路及规划响应--以北京市浅山区保护规划工作为例杨

来源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cha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浅山区是山前平原与山区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人类生产生活与山地自然生境的交接缓冲区域.北京市自2004 年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浅山区概念后,以协调发展思路推动地区建设,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也产生了生态环境破坏、违法建设滋生等问题.鉴于此,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严格保护浅山,严格建设管控,将浅山区建设成为首都城市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和首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新要求.本文以北京市浅山区保护规划工作为例,系统分析了浅山区在生态质量、城乡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要求,从非建设空间主动规划、建设空间自我约束和引导浅山区绿色发展三个方面提出浅山区保护规划的思路和具体要求,以期对浅山区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湖南省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和用地空间布局的要求,分析了其交通发展可能面临的瓶颈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采用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交通出行特征、交通需求预测、发展模式判断及发展目标制定四个方面研究了湖南省金融中心的综合交通发展模式,并从强化外部联系、优化公交体系、明确道路层级等五个方面提出适合其自身综合交通发展的规划策略.
我国胡焕庸线以西的人口稀疏地区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特点与东部先发地区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城镇化发展上无法复制先发地区的发展路径,对这一地区应采取何种城镇化路径以提升发展质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胡焕庸线以西六省区城镇化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并总结了人口稀疏地区城镇发展特征,并基于我国人口稀疏地区城镇化发展基础的共性特征,提出新时期人口稀疏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包括“转型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呈现一系列新特征,站在发展新起点上,如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当务之急.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以省域为空间研究维度探索大尺度地区产业转型发展路径,丰富产业转型研究领域的样本广度.另一方面以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体系、产业空间布局等研究对象为主,为我国相同地区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示范,丰富产业转型研
国家中心城市是全球化的产物,是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根据对学术界关于国家中心城市已有指标体系的研究,加入反映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完成国家中心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得出国家中心城市指标体系应包括区域发展环境、城市发展实力和城市基础支撑力三个层面,其中城市发展实力包括城市综合能力、城市服务能力、城市科研能力、对外交流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五个方面.然后,基于指标体系,将武汉与
在当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语境中,如何高效组织、整合与协调区域创新要素,进行空间创新生产并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是当前值得关注的发展议题.同时,本文以宁镇区域G312创新走廊规划建设为例,探索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目标定位、路径与时序,并初步提出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营城经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山水格局思想赋予了我国古代城市形态与建筑布局丰富的内涵.进入现代,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以及西方城市规划观念的不断引进,我国城市开始盲目扩大、迷失自我,将原本优秀的建城思想弃之脑后.使得城市失去特色、千城一面.如果说“上海没有黄浦江、北京没有香山、天津没有海河、广州没有珠江、桐庐没有富春江”,我们的城市便没有分别.本文从古人营城的思想内涵出发,以桐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