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年代久远,书翰遗墨传世有限。石刻延长了宣纸的寿命,保存了历代名家的墨迹,使书法艺术得以传之后世。石刻既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也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清代书法艺术的中兴和金石学的昌盛,与清朝帝王认同并积极学习汉文化有关。他们不仅收藏、鉴赏、临写、刊刻历代名家书作和法帖,为中国书法艺术保存了珍贵的史料,还大多勤于临池,常将御笔书写的诗文题咏,刻留于各处的匾额、碑石之上
【出 处】
:
2017年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年代久远,书翰遗墨传世有限。石刻延长了宣纸的寿命,保存了历代名家的墨迹,使书法艺术得以传之后世。石刻既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也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清代书法艺术的中兴和金石学的昌盛,与清朝帝王认同并积极学习汉文化有关。他们不仅收藏、鉴赏、临写、刊刻历代名家书作和法帖,为中国书法艺术保存了珍贵的史料,还大多勤于临池,常将御笔书写的诗文题咏,刻留于各处的匾额、碑石之上。石匾额、石楹联、刻石、石碑、帖石,将诗词、书法、镌刻艺术融人建筑园林中,对于园林景观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文字内容起到润饰景色,提示意境的作用,将情与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其中有的石刻内容也是“金石补史”的宝贵资料,对研究圆明园已被毁的园林建筑和兴衰历史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围绕新的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受到国际舆论的持续关注和深入解读,中国国家形象随之出现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整体形象、政治形象、经济形象、外交形象四个方面.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国际涉华舆论正在出现新形势新动向,国际社会相继出现一些对华积极、正面的新论调,但复杂多元的舆论态势依然值得重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的进一步树立和塑造面临着新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更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但中国的国家形象并未因此而大幅改善.很多国家在经济上依赖中国,但却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横加指责,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上升充满疑虑甚至敌意.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改善国家形象,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本文即试图分析和解答上述问题.
围绕北京区域文化的特色和定位,各级研究机构纷纷进行了学术研究和现场调研,提出很多有创见的结论,本文想围绕西山文化带中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域文化的民众认知,提出几点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带一路”倡议和《规划》为发展“三山五园”人境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山五园”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又与科教高地中关村交相辉映,正是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三山五园”发展人境文化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并指出了战略路径。
文化遗产旅游已经发展成为当前一种重要的旅游活动方式.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三山五园地区既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又是北京市重要的旅游产业发展区.三山五园有多种说法,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为"三山"指香山、万寿山和玉泉山,三座山建有"五园",分别是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目前,该区域内依然有诸多旅游资源未进行充分开发与利用,该
康熙皇帝通过修园建宫、寝门视膳、祝寿咏诗以及大设千叟宴等一系列在三山五园的活动,将清朝官员及百姓全部纳于孝治政策下,并通过宣扬提倡,亲历躬行,垂范天下,弘扬儒家传统道德,自上而下地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贤”的社会风尚,并强化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社会道德观念,引导全体社会成员树立了良好的行为模式,有效达到了巩固统治、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将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实践推向极致。
本文叙述牵涉到诸多的清朝礼,故先按照五礼中吉礼、嘉礼、军礼(按:此三礼与本文关系密切)的顺序,结合《清高宗实录》,探讨乾隆时期圆明园与京师、紫禁城的关系问题。
本文关注清雍正至乾隆朝以来形成的"三山五园"皇家空间,指出在紫禁城与京郊的皇家园林之间,存在着由作坊管理者和工匠等组成的以"活计"为任务的群体,在皇宫庭院与皇家工场之间"行走",从而动态地完成自上而下交代的工作任务.紫禁城与三山五园、各处行宫以及皇宫内其他机构之间,通过员外郎、郎中、笔帖式、库掌、催长、委署催总、司匠、柏唐阿和各作工匠,形成了稳定高效的作坊活计管理制度.本文以"裱作"为例,分析造办
"坦坦荡荡"属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乃后湖西岸的一处园中园.其园林布局与杭州西湖的"玉泉鱼跃"相似,池周舍下有鱼数干头,系清帝饲养与观赏金鱼之处,俗称"金鱼池".本景占地1.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圆明园百景图志》介绍了坦坦荡荡的陈设、布置及其功能.贺艳和刘川曾试图对坦坦荡荡进行复原设计.踟清世宗、清高宗和清仁宗在圆明园园居之时,常常驾临坦坦荡荡游览、读书,并留下不少诗文.可是,迄今
本文从清帝数量可观的咏竹咏景御制诗入手,对圆明园竹景观和文化略作探析,期望由此对圆明园以植物继承古典园林的传统和文化略窥一二。